Cyberpunk下武俠世界 《一劍蜀山》以女俠角度看江湖論恩怨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武俠故事吸引人之處,除了目炫奇幻的武功外,還有寫盡人性的江湖,和讓人肅然起敬的武俠情懷。由浪人劇場製作的劇場電影《一劍蜀山》,改編民國時代的玄幻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以當代武俠劇形式融入Cyberpunk的元素,打造人魔神新世代的武俠想像。
文:賴家俊
攝:賴家俊、浪人劇場

浪人劇場劇團藝術總監譚孔文。(賴家俊 攝)

《蜀山劍俠傳》是小說家還珠樓主(李壽民)於民國時期創作的一部長篇劍俠奇幻小說,由1930年起刊載,至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更迭而被迫叫停。有別於五六十年代開始流行,由古龍、金庸領軍的新派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除了是儒釋道三家合流產物外,內容上有更多神魔志怪元素,故事以正邪兩派鬥劍決戰為背景,以女主角李英瓊為主要人物,更多著墨於武俠成魔的論述。故事後來啟發徐克拍攝電影《新蜀山劍俠》,和無綫電視劇集《蜀山奇俠》等影視作品。

浪人劇場劇團藝術總監譚孔文從小喜歡古龍小說,因為古龍的作品「夠男人」,可是第一次碰武俠劇題材卻選了以女俠為主角的《蜀山》,除了技術上較易解決版權問題外,還因為受到徐克版《蜀山》的神幻和侯孝賢《刺客聶隱娘》的女俠所啟發。

譚孔文十分喜歡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賴家俊 攝)

「《聶隱娘》源自唐代傳奇故事,電影中女主角舒琪演女俠設定給我十分強烈的感覺,當我在看《蜀山》時,同樣看到女主角李英瓊修煉時的情節,女性日常的角度給我找到可以切入當代的解讀,所以選了這個故事,嘗試投射女性感覺呈現她們如何看江湖、行俠義。」

【延伸閱讀】

《生死決》中日劍術高手以武求道 武術指導程小東第一套執導作品

獨臂刀|張徹暴力美學奠基之作 糅合日本劍戟片的香港新武俠浪潮

武俠故事最核心的是武俠精神的闡述,武功以外亦是心境上的另一番追尋。譚孔文認為武俠就如「水」一樣,剛柔並濟,他隨手翻了一本正在看的李小龍著作,用了其中一席話概括他心目中武俠的最高境界。

習武之人推動了對手自發性的發展,不會冒險去用自己的行爲來干涉對手,他放棄了所有的自我反抗的意念,忘記自己的存在,隨著對手動作而動,在他的意識之中,他和對手已經是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排斥。當他個人的自負和努力屈服於他者的力量時,他就達到了『無為』的最高境界。
李小龍

舞台劇更注重武俠想像

因此把武俠故事改編成舞台實時演出時,重點也由技擊轉而放於角色的想像和意識形態上。

「劇本有一句對白:『你來這兒,我便是邏輯,你在我這兒便要跟我的邏輯』。大家在看武俠小說時,雖然是虛構的世界,但大家也會依著作者的邏輯去看,這樣整個武俠世界的運作才變得順利成章。」

譚孔文強調這次不是古裝劇,而是融合了Cyberpunk的當代武俠想像。「在武俠世界中『道』為何將人引入『魔』這狀態?『魔』這概念很有趣,也是一個哲學問題。若將這些想像帶到舞台上,通過我們的想像,以女俠切入這個世界,將會賦予有趣的設定。」

《蜀山劍俠傳》本來是一部融合了儒釋道的志怪武俠小說,譚孔文亦參考了葉洪生的《蜀山劍俠評傳》,但他這次改編並不打算說一些老掉牙的高頭講章,而是根據他成長觀察的香港文化脈絡,為改編注入一股Cyberpunk氛圍。「小時候見家人拜神,我也會去看不同宗教的書,和很多香港人一樣可以涉獵不同宗教內容,普遍香港人未必有好單一的信仰,生活在香港就是在一股混雜的氛圍中成長。這就像一種Cyberpunk的氛圍,高科技下可以有不同東西的拼貼。」

+2

《一劍蜀山》原設是上年公演的舞台劇,但因本港疫情反覆,兩次公演都無奈要取消,劇團最後將作品改為拍攝劇場電影,於今年四月放映。新的改動既包含了舞台劇的元素,亦善用影像賦予的電影語言,希望既保留舞台部份元素時,加入錄像拍攝才能加入的鏡頭剪接、後期配樂和數碼調色,讓觀眾能有不同的體驗。

【節目詳情】
名稱:一劍蜀山
日期: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時間:8:00 pm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180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