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流派的當下意義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Credit: Steve Marcus / Stringer,擷取自http://bit.ly/2p2xySr

昨天談了「流派VS流派」在MMA已無意義,今天想回頭走一步,談談流派在今天的時代價值。蓋因學習一個流派,不就等同要排斥他派,繼而衍生出門戶之見。

究其根本,所謂流派不過是「術業有專攻」下的一種自然現象,無須美化,亦無須醜化。

由國術談起

提到門戶之見,不少人會立刻想起國術。畢竟在一般人心目中,國術是世界上最講流派傳承的武術體系。的而且確,國術的流派數量冠絕世界,一流之內又可以再分多個流派。以太極拳為例,單是楊式太極拳,就有超過十多個支流。國術的傳承,就像「黃河之水」般,永遠沒完沒了。

然而,這代表國術家就必須要擁抱一個流派嗎?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過往【武備志】曾介紹多個國術名家,翻開他們的背景資料,幾乎都是兼習數家拳術:八極拳劉雲樵,學過了宮氏八卦掌與秘宗螳螂拳;內家宗師孫祿堂,合三大內家拳於一身,年輕時亦學過不同外家功夫;洪拳林世榮,在學習黃飛鴻的武術之前,就已經有家傳的林氏洪拳底子。即便是一生都練楊氏太極的楊澄甫,也曾經與吳鑑泉交流過,他跟張策和孫祿堂亦是盟兄弟。對於吳氏太極、通臂拳和形意拳,他應該都了解一二。

這批名動四方、桃李滿門的宗師,每個人均有自己所專屬的流派,但卻從來不會被郁固於其中,更不會排斥他人的武藝。足見流派並不會局限自己眼界,一切皆是個人的機遇與選擇。倒是一眾後學,往往高舉著宗師的旗幟,把流派當成了僵死的教條。

工具性

現在問題是:既然宗師們都不抱守門戶之見,哪為何還須要分門別派?為甚麼不統一所有流派,或建立一套規範化的武術訓練方法?宗師們究竟怎樣看待流派呢?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在文首經已解答了,那就是「術業有專攻」。

上星期介紹鷹爪王陳子正時,提到過他除了個人武藝精湛外,亦寫過了許多武術專著,如《自然論》、《沉靜論》、《內功總論》等。當時漏了介紹,他其實還寫過一篇短文曰《拳派不能統一論》。乍看之下,會以為他又想宣傳門戶之見。其實恰恰相反,他是想借拳派不能統一的道理,說明武術界必須打破藏私風氣,共同學習。他文中的邏輯如下:

分門別派,其實是一種「術業有專攻」下的無可奈何之舉,因為每種武術、每個武術家,都只能精通一兩種技術。若非如此,則很難建立出有效的對敵模式。如此,流派就按照「分工」的模式被固定下來,沒有那一家必然是無敵,也沒有那一家可以對應所有情況。因此,不同的武術家都須秉持開放態度,適時學習別派的長處。

簡單而言,流派在陳子正眼中,就是一些工具,武者要按著不同情況各取所需。就好像錘頭不能用來上縲絲,但不就代表錘頭沒用,因為只有錘頭才能打釘子。

活用專家

將這種邏輯套用到當下的搏擊運動,我們應當明白到,沒有任何一種武術可以適用於任何情況、任何規則。某些技術,會在散打中較為有利;某些技術,則在K-1例中更為有利。規則本身,就賦予了不同武術的生存空間。

而在規則相對開放MMA中,流派亦不會立刻失去作用。的確,正如前文所述,追問拳手的流派來源,或期待某種技術可以統治所有時代,都是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即使某位拳手明顯帶著某種武術的痕跡,亦不等於那種武術足以定義他的一切。不過,有一點卻是肯定的,就是每個拳手都有自己的強弱項,若然拳手想針對性地改善弱項,最佳的方法莫過於尋求該項技術的專家。例如一位拳手想增強自己的寢技,他就須要學習巴西柔術、桑博等武術;若然他是想改善打擊技,則可以去找泰拳、拳擊的老師。

另一方面,由於每個流派都不斷在自己所屬的專項內思考,它們往往能將某種技術推上另一個層次,打破一般人的想像。例如傳統空手道家擅長突進,這種技術在MMA比賽中就打破了對距離的一般理解,因為過去MMA中大多的立技距離都和拳擊、泰拳相近,而空手道家則能在對手覺得不會被擊中的距離中,突然縮短距離並進行攻擊,如文首圖片中左面的堀口恭司就是這方面的專家。

如斯過程亦會反向操作,即某種技術突然在MMA中被證實有效,結果反令到專屬該種技術的流派重新得到重視。這種與各流派間的有機互動,正是MMA的魅力之一,而每個流派亦可以保持生命力。

總結

在當下的武術界,門戶之見確實變得過時落後,但這並不代表分門別戶就完全失去意義。我們應該認識到「術業有專攻」的道理,即每個流派都有它們的強弱項,所以在不同時間、空間,都會有一定的流派得以傳揚。

作為現代武者,我們應該視武術流派為一部字典,當自身的技術出現偏差時,就去查閱相應的項目。流派的實際意義,就在於它的這種工具性。說得底,武者本身,才是流派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