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因死有全屍觀念拒絕捐贈 聯絡主任:生前交代釋顧慮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腎病是港人最常見長期病之一,但在移植器官供求嚴重失衡下,只有少數病人獲編入輸候換腎名單,在無了期等待中保留一絲生的希望。有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指,遊說家屬捐出亡者遺體器官的主要障礙,是死者生前未交代想遺愛人間,令悲傷的家人不敢妄下決定,如政府能調整宣傳策略,讓更多市民懂得生前和家人說明的重要性,將讓更多病患及其家人,重展歡顏。

食衞局統計,截至2015年,全港有1,699人死於腎炎、腎變病綜合症等腎病,在港人「十大殺手」中排行第七,僅次於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腦血管病。要讓腎病患者及其他器官衰竭的病人續命,器官移植是最根本辦法。可惜香港器官捐贈的風氣一直不盛,只有極少數器官衰竭的「幸運兒」能夠因此重生。

廣華醫院資深護士歐陽詠恩是全港僅有的九名器官捐贈聯絡主任之一,負責在九龍中聯網內九所公立醫院及醫療機構,向腦幹死亡者家屬遊說解釋或了解死者生前捐贈器官的意願,希望說服他們克服悲痛,作出遺愛人間的艱難決定。

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歐陽詠恩表示,遊說家屬捐出逝者器官的一大障礙,是家屬不清楚親人生前意願。( 鄭子峰攝)

聯絡主任勸捐率僅四成

歐陽詠恩坦承,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向腦幹死亡者家屬的成功勸捐率,只有約四五成。她認為遊說困難的根本原因,不是病人無意死後捐贈器官,或者家屬抱持「死有全屍」觀念拒絕捐贈,而是家屬不知道親人生前是否有捐贈器官意願,令他們不敢擅作主張,「從前線經驗得知,隨着社會觀念逐漸開放,若死者生前明確表達希望捐贈器官,家屬通常都會依從其意願。」

歐陽詠恩強調,為了加強遊說效率,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向家屬遊說期間,會耐心講解遺體器官捐贈步驟,務求盡解家屬疑慮。例如家屬擔心捐贈器官會使死者感到痛楚,或者毀損遺體外觀,聯絡主任會解釋,醫護人員在手術前為遺體施加麻醉,以及術後妥善縫合遺體創口,亦會應家屬要求為遺體化妝,保全死者尊嚴,「我們的職責不單是勸捐,更需用心解開家屬鬱結,才能讓他們明白,親人可藉捐贈器官救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而遺愛。」

我們的職責不單是勸捐,更需用心解開家屬鬱結,才能讓他們明白,親人可藉捐贈器官救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而遺愛。
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歐陽詠恩

除了說之以理,器官捐贈聯絡主任亦要適時調整遊說策略。歐陽詠恩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多年前一名中年男士因故頭部重創昏迷送院,搶救後證實腦幹死亡,院方雖獲事主父母、配偶和長子同意捐出器官,但死者幼子一直拒絕表態,導致親屬間無法取得共識,遲遲未能進行移植手術。

後來事主遺體狀況急劇轉差,輸血、用藥均無法維持器官質素,危急下她唯有冒險「動之以情」,「我嘗試拉着小朋友的手,着他講述一些爸爸生前的點點滴滴,例如爸爸坐車時會否讓座予老人家、有人跌倒時會否上前幫忙等……引導小朋友明白,即使爸爸生前未有交代意願,死後亦會同意捐出器官救人,最終成功說服死者幼子同意捐出爸爸器官,手術才得以進行。」

歐陽詠恩又分享,入職初期曾以為長者較難接受遺體器官捐贈,後來發現長者人生閱歷豐富,對死亡態度較淡然,即使自己或家人遭遇不幸,亦傾向支持死後捐贈器官救人;相反中年人、年輕人較難接受家人離世,亦容易抗拒捐出至親遺體器官。她促請政府按不同年齡人士制定針對性推廣策略,「器官捐贈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希望政府未來可多做宣傳及教育工作,鼓勵市民跟家人討論捐贈意願,讓大愛得以昭顯。」

腎衰竭患者梁麗玲廿年前曾獲移植屍腎,如今正苦候第二次換腎機會。( 鄭子峰攝)

在政府未有效推動器官捐贈文化之前,許多器官衰竭患者便只能寄望輪候到渺茫的器官移植。只是奇蹟可一未必可再。

1985年,梁麗玲正值二十芳華,誕下女兒後因持續手腳浮腫、失眠和嘔吐入院,證實患有遺傳性腎炎,需接受腹膜透析(洗肚)治療,將透析液導入腹腔,吸收身體毒素及多餘鹽分。梁麗玲說,當年每天至少要「換水」三次,腹部因「洗肚」大幅膨脹,嚴重影響日常作息,「肚內時刻都有三四公升水,上落幾級樓梯已經氣喘不已。」

換腎廿年現排斥 再次換腎無期

梁麗玲邊治療、邊肩負育兒持家的苦日子,和丈夫一起撐了八年。其間她曾因細菌感染導致腹膜發炎,腹部劇痛之餘,更減弱「洗肚」效果,身體一度變差;幸而1993年有一天她接獲醫院來電,告知有合適屍腎供其移植,才免除洗腎之苦,重過正常生活。

「我在醫院洗腎多年,見過不少腎病同路人,即使生命踏入倒數階段,仍然不願放棄,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換腎機會。」梁麗玲感慨,醫護人員對挽救生命非常熱心,不少人更甘願犧牲休息時間,為聯絡潛在捐贈者家屬四處奔走,可惜無動於中者仍佔大多數。她期望政府未來增撥醫療資源,增聘醫療人手推動器官捐贈,讓更多病人有獲得重生機會。

對於有善心人遺愛人間,梁麗玲直言格外感恩,可惜換腎廿年後,她於2013年一次入院檢查,發現體內尿毒指數嚴重超標,經檢驗後確認新腎出現排斥反應,逐漸喪失功能,需要重新洗腎保命。

我在醫院洗腎多年,見過不少腎病同路人,即使生命踏入倒數階段,仍然不願放棄,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換腎機會。
等候器官捐贈者梁麗玲

目前梁麗玲每星期要入院接受血液透析(洗血)治療三次、每次約六小時,透過人工腎臟過濾體內毒素。她苦笑指,幸虧今次發現得早,尚可靠洗血和服藥維持餘下的腎功能。她最擔憂的是,遺傳性腎炎屬家族性疾病,不能憑服藥及控制飲食預防,畢生面對患病風險。她更表示,自己確診前,已有六名親人因腎衰竭,在輪候換腎期間因併發症離世;她的親兄亦於去年年中確診腎炎,開始接受洗肚治療,令她不禁擔心愛女將來會否面臨同樣厄運,「唯有早些開始帶她看醫生、盡量保持身體健康,賺得一天算一天。」

談及自己會否有第二次換腎機會,梁麗玲頻頻嘆氣,「雖然醫生不敢明說,但事實是器官太少、病人太多,很多病人輪候十多年,連第一次(換腎)機會也沒有;我很幸運早已換過一次,無理由這樣快會輪到我。」

誠如梁麗玲、歐陽詠恩所言,本港可移植器官來源過少,是病人難以獲捐贈器官續命的根本原因,而人口持續老化下,日後港人對器官移植的需求將會持續上升。這些個案的背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水深火熱的悲劇,政府理應盡最大努力,支援每一個苦候器官移植的病者和他們的家庭。

上文節錄自第10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26日)《移植個案持續低迷 器官捐贈補漏誰之責》。

其他「器官捐贈​」相關文章包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3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