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星人求學記.五】聾生的中學生活 如果主流學校有手語老師

撰文:趙曉彤
出版:更新:

依琪和雪盈從小學一年級同班至今年中四,她們每天都會一起外出午飯,放學後一起學跳舞、打棒球,放假會一起到海洋公園玩機動遊戲和看鯊魚,也會到旺角逛街吃飯。前陣子,雪盈去了日本旅行,依琪覺得很悶,雪盈在她生活裏的存在感實在太強了,她很想雪盈可以快點回港陪她。依琪的數學成績較好,雪盈則是英文成績名列前茅,雪盈於是向依琪請教數學功課,依琪則以英文短訊跟雪盈閒談,待雪盈糾正她的文法錯誤。眼前這兩個感情要好的好動女孩,她們會有同樣快樂的校園生活,將來會有同樣公平的人生際遇嗎?此為《聾星人求學記》專題報道之五攝影:鄭子峰

依琪是健聽學生,雪盈則是全聾學生,她無法聽見任何聲音;依琪的母語是廣東話,雪盈的母語是手語;她們就讀的主流學校的500個學生裏,絕大部分是依琪一樣的健聽學生,而聾生則有27人,每級約六個,其中包括雪盈。雖然聾生在這間學校仍屬少數,但相比Toby從小到大只有自己一個聾生,這間中學的聾生已算是擁有自己的小社群。

雪盈不像小時候的Toby,希望掩藏自己的聾人身份,或不得不以口語與他人溝通;雪盈最常使用的語言是手語。平日,依琪、雪盈和幾個要好的聾人、健聽同學,都以手語溝通,他們對手語的純熟運用程度,已達致可以用來說是非八卦。依琪神氣地說:「我們有一個同學在中一也是不懂手語的,但經我們這幾年的特訓,他已極速進步,手語非常流暢。」

依琪邊用口語、雪盈邊用手語向記者細說她們的校園生活,雪盈的手語由駐校老師Chloe翻譯:「平日我們在課室,就算老師把我們調位調到四個角落,我們仍然可以用手語聊天……如果我們一個在一樓,一個在四樓,向對方大嗌會被老師罵,但我們用手語聊天,老師就不會理會你。」

「學校附近的餐廳沒有對應的專業手語名,我問他們中午去哪裏吃飯?他們用手語跟我說:殺你啊!即是怎樣?我問他們,他們不理我,去了才知道他們是說意大利餐廳薩莉亞。」「我們打手語說去韓國好嗎?就是去韓國餐廳;去日本好嗎?是吃烏冬;台灣是台灣麵檔,雞和麵是御麵坊,只有雞就是海南雞飯,我們就是這樣分。」

聽力差異無阻雪盈(左)與依琪的友誼,她們從小一至現在中四都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當記者與依琪談得起勁,Chloe不忘把我們的說話內容用手語告訴雪盈,令大家完全了解彼此在表達什麼。有時,雪盈其實不是用手語表達,她做口型,而大家則因為語境而猜到了她說什麼。雪盈也懂口語,有時也會與他人說話,但自覺發音不夠準確而不太敢說—雪盈說,她會為了將來而努力學口語。

依琪的手語流利,不時在學校早會及手語老師到課室前協助翻譯工作。她們就讀的中學、小學皆是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夥伴學校,每級六個聾生都在同一個「共融班」裏上課,每節課堂都有一個手語老師及一個科任老師,該班的同學也有手語興趣班,升上中學後,更有聾人文化課,讓聾生和健聽生一起了解什麼是「聾人」。

依琪在小一開始學手語,覺得共融班的同學比其他班多了一種語言,而她學多一種語言,「一定勁過你們。好像學了韓文、日文,我聽得懂而你聽不懂一樣。我在街上見人打手語,不懂手語的人可能看看便算,但我會留心看看他們說什麼。」手語對依琪的學習也有幫助,例如英文堂,她有時聽不懂英語老師說什麼,便看看手語老師—原來這個單詞是這個意思,不明白也可即堂問手語老師,不用等候正回答其他同學問題的科任老師。有時她以中文、英文作文,突然忘記一個字怎樣寫,身體的自然反應是打手語—一打,啊!記起了。

依琪眼中,雪盈是一個非常勤力的學生,很欣賞她的刻苦、有學習規劃、也有堅定的夢想。雪盈的夢想是做手語老師。「聾生比一般人努力很多,例如她跳舞聽不到音樂,要記拍子,我也試過沒有音樂記拍子跳,我真是做不到,很難。雪盈有時在下課後,所有同學都離開了,仍繼續對鏡練習跳舞。」

至於依琪的夢想—她最喜歡舞台表演,但也想過運用自己的手語專長,當手語翻譯員。從小到大與聾生接觸,令她留意到社會資源分配對聾人並不公平,而社會對手語的態度也不公平。「公平是每個人所受的對待是一樣的,有些侮辱(行為)不應該存在。」

聾健的學習方法不同,但學習機會應該平等。
雪盈
聾人老師Toby

「有次我在車上和一個健聽同學用手語聊天,全車人都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們。我心裏想,為什麼你用這樣的眼神看着我?你看見講韓文的人不會這樣。我只是懂手語的人,而不是你們認定的聾人。這不公平。公平是手語、韓語、法語一樣,都是一種語言。那次我就威給他們看,我跟朋友一邊打手語,然後我拿起電話說:『阿媽,我今晚回家吃飯。』看着我們的人立即變臉。」

雪盈補充道:「公平是不同表達方式的語言都可以用來溝通,語言的地位平等;聾健的學習方法不同,但學習機會應該平等;僱主聘人時也不會覺得聾人一定有很多障礙,而是了解聾健各自的能力和出色的地方,讓大家有機會發揮所長。」

早在小學二年級,雪盈就很想做聾人老師,教她擅長的英文、跳舞,以及她將來學到的各種各樣的技能。Toby是雪盈的手語老師之一,雪盈知道Toby缺乏支援的成長故事,也因為聾人老師而知道其他主流學校對聾生並無手語支援,令聾生學少了很多東西、教育水平低,大部分聾人從事最基層的工作。

雪盈也知道這些故事—Toby從前曾在其他主流學校照顧中一的聾生,Toby說:「我記得自己放學替他們補習中英數,他們連小學三年級的題目也答不到我,那刻我非常心酸,他們可能因為家庭環境,父母沒有我的父母管教得那麼嚴格,就被放在一旁,學漏很多(知識),無法放下小學六年的挫敗感,自信心很低。我當時想,如果我小學認識你們就好了,我可以幫你們快點追回成績,但現在我是很無力,我幫到這個幫不到那個。」而Toby眼中的雪盈,以及同校的聾生,卻是很喜歡上學,有很多朋友,身邊也有很多支持和愛護,他們在學校並不孤單。「她的學習環境沒有語言障礙,可以發揮最好的自己,跟健聽學生平等,也可以快樂地享受校園生活。」

「身在福中」的雪盈,知福,惜福,也有對聾人社群的使命感,她的夢想令Toby感動,師生兩人因彼此的生活與信念而互相影響。

逢星期二放學,雪盈和依琪都會換上體育服,到陰雨操場參加跳舞班。跳舞老師是懂得手語、口語的聾人,班裏既有聾生也有健聽學生。有聾生看見記者——一個陌生人——正與依琪、雪盈聊天,也走過來,以手語介紹自己的名字、花名、對跳舞的興趣。「全班只有我一個男生!」他在抱怨,臉上卻是非常快樂的笑容。

雪盈說,她是三歲看見別人表演芭蕾舞,覺得舞者的粉紅色裙很漂亮,就去了學跳舞。最初,她根本不知道舞蹈是有音樂伴奏的。節拍強勁的音樂在操場響起,一群學員面向陰雨操場的鏡,跳着一模一樣的舞姿,彷彿聾生的寧靜世界,與健聽人的聲音世界無異。

雪盈專注地看着站在最前方的聾人老師,與所有同學一起享受着此刻,也憧憬着未來。

+1

關於聾人的統計資料:

+1

依琪和雪盈以外,還有他們的聾人求學故事:

上文刊載於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手語撫平傷口 聾星人求學記》專題中的〈融和露曙光 共融班學生:手語也是一種語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