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之苦】壯年難安居 基層、中產皆苦惱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在香港,為了有瓦遮頭,有大學生寧可不升職加薪,犧牲事業發展黃金期以符合輪候公屋資格;無數中產人士失去財務自由,背負長達二十五年,甚至三十年的按揭;還有眾多在輪候公屋的基層,要蝸居在狹小而貴租的劏房單位……儘管特首林鄭月娥在上任兩年內推出多項房屋政策措施希望壓抑樓價,但樓價未見下降,反而再創歷年高位。有調查顯示,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20.9年,才能購入一個安樂窩。對於上有老、下有少的壯年來說,「安居樂業」離他們有多遠?(此文章為「四代人之苦」系列報道四)

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曾經在2013年《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的序言《安得廣廈千萬間?》中寫到:「一人有一個夢想,不少香港人追求有一個安居之家,讓子女健康快樂成長。」在政府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下,有樓是否等於安居?記者採訪了兩位不同社會階層人士,談談怎樣才是「安居樂業」,若不再為樓所困,他們的理想生活會是怎樣的?

有樓中產:僅僅夠食夠住

現年35歲的阮生(化名)是一位時裝品牌買手,月入約四萬元,與妻子一同撫養雙方父母和兩個女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產的定義是住戶入息中位數的50%至150%,若按此標準,現時本港住戶入息中位數為2.8萬元左右,阮生已屬中產家庭中收入較高的一員,生活理應過得頗為殷實,但他形容僅僅「夠食夠住」。

阮生是讓不少港人羨慕的「有樓一族」,擁有一個535呎的安樂窩。但他坦言,每月需支付12,000元還按揭,約佔他入息的30%,壓力不小。除了還按揭、給家用、日常開支、養車、旅行,以及一些非必要性的支出,基本沒有什麼積蓄。相比以前住公屋的日子,財務沒那麼自由,日常消費都必須精打細算。

林鄭任內推出多項房屋政策措施,惟樓價未見下調,反而再創高位。(梁鵬威攝)

十三年前,阮生大學畢業之後便與婆婆入住公屋,當時他月入約18,000元,每月租金約800元,自認生活「輕鬆」,有相當積蓄後,便考慮申請居屋。

不過,阮生認為當時可供選擇的居屋是「公屋的格局」,配套設施不完善,不合心意,而且當時正值2008年金融海嘯,香港樓價一度急挫,他深信「第一層樓不會是你最後一層樓」,第一個物業應該是用來投資的,因為樓價會不斷飆升。儘管他曾在居屋和私樓之間猶豫,但出於投資的考量,最後選擇花140萬元買入粉嶺的私人屋苑單位,捨棄了當時市值90萬元的沙田居屋單位。

「政府有個置業階梯,個個都想上到最高層(私人樓宇)。」他說,港人對置業的磚頭情結源於傳統的安家觀念,認為有個窩先算有歸屬感。香港地少人多,房屋供不應求,政府以置業主導的房屋政策會讓人不計價搶購,以為樓價高處未算高,早上車好過遲上車。

政府的房策以置業為主導,致力推高自置居比所率。(高仲明攝)

阮生直言:「就算政府加多少個階梯,到最後都會變成私人樓。因為補地價後,居屋就可變成一個投資工具,已不是公營房屋。」2008年購入的第一個單位現已放租,他現時居住的第二個單位在2016年以480萬元買入,至今已升值60至70%。

「其實我好掙扎,既希望樓價不要升,自己可以買多套更大的單位;又希望樓價升多點,因為自己有一套在放租。」阮生另一看似矛盾的希望是,樓價升幅不要跑贏通脹:「不要工資升5%,物價升5%。但以前300萬元的樓,現在要600萬元才買到。」

有樓是否等於安居?阮生有自己的理解:「安居樂業代表穩定,我不用擔心樓價是升是降,不用擔心銀行加息,不用擔心自己會負資產。」他坦言,自己的夢想是有一個更大的安樂窩,大概700至800呎,有更多的地方給小朋友成長。

若每個月不用還按揭,多了12,000元可用,阮生表示會投資在兩個女兒的教育上:「報多幾個興趣班,或者儲錢,將來送她們去外國讀書。」談及若未來樓市持續飆升,有什麼打算?阮生淡淡地說:「還有能力的話,會為兩個女兒未雨綢繆,讓她們以後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劏房狹窄的環境不利於小朋友的成長。(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劏房居民:不加租已滿足

45歲的阿碧(化名)沒有阮生那般「幸運」,在鬧市裏擁有一隅容身之所對她來說頗為艱難。她是現時全港逾20萬劏房居民之一, 五年多前與丈夫離婚後,一個人「揹起頭家」,與18歲的女兒和94歲的婆婆蝸居在深水埗一個70呎的劏房。

「每個月4,300元租金,已經算很便宜了!這樣的劏房在外面(市價)起碼5,000元。」阿碧洋洋得意地說。深諳劏房市場之道的背後,是她五年間搬屋五次的經歷,微薄的薪水經不起業主每年動輒月租加500至1,000元,只能一搬再搬。

阿碧曾任職安老院舍護理員,但長時間的工作導致肌肉勞損,現已轉做派單員,月入約11,000元。每月租金加上水電費約5,000元,佔她入息近半,加上女兒每個月2,000元的補習費開支,阿碧的薪水可謂所剩無幾,生活拮据。

不少港人因為租金貴而要居住在狹窄的劏房。(資料圖片)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在上月22日公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劏房戶的平均租金為5,030元,佔收入逾四成。劏房租金指數較去年升7.7%,升幅高過私人住宅。

除了挨貴租之外,劏房居住環境惡劣,但阿碧對此習以為常,談到漏水時更笑說:「唯有拿個盆去接水。」她表示,業主不會維修,也不會理會,只是說:「是這樣的了,你願意租就租,你不租也會有其他人來租。」

阿碧之所以表現輕鬆,是因為她已經歷過「煉獄」般的劏房環境:「木蝨咬到渾身是傷,一打開床下面,十幾隻老鼠跑出來!」阿碧話音剛落,社工和記者都跟着打了個冷顫。阿碧捂着嘴笑說有其他劏房居民向她教路:「去超市買個45元的煙霧殺蟲劑!」

已經習慣了劏房的環境,租金不漲已經好滿足!
劏房住戶 阿碧

基層房客最怕業主逼遷

對於加租、漏水的遭遇,阿碧總能一笑而過,惟談到逼遷,會讓她「扯火」。她回憶,曾經有劏房業主突然跟她說要收回自住,要她趕緊收拾家當離開。阿碧心裏清楚,那只是業主想加租的藉口,果不其然,一個星期後,不死心的阿碧再上門,發現該劏房已有新的租客入住。

由於生活拮据,阿碧女兒除了學校活動外,沒有報讀興趣班的機會。除了上學,就是窩在家裏,趴在床上做功課。幾個月前,阿碧終於在社工的協助下添置了一張小書枱,女兒感到好興奮。當記者問及對「安居樂業」的想像,阿碧依然笑笑口地說:「已經習慣了劏房的環境,租金不漲已經好滿足!」一旁的社工鼓勵她再大膽想像一下將來的生活,阿碧遲疑了好一陣子才說:「夢想?想都不敢想!如果將來有個200呎的公屋住已經很好了……」

【公屋輪候冊】截至2017年6月,公屋申請宗數為27.7萬,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7年;至於今年的最新數字,截至2019年3月申請宗數下跌至25.46萬,但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增至5.5年。(資料圖片)

加租、漏水、逼遷等問題困擾阿碧多年,住上公屋似乎成為了她唯一的期盼。五年多前,阿碧在社工協助下申請公屋,等到現在仍然未有消息。

根據現時房屋署資料,截至2019年3月底,收到約15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再創新高,由目標的3年增加至5.5年。阿碧的「公屋夢」,應該不遠了吧?

面對本港劏房居民「愈住愈貴、愈住愈細」的嚴峻問題,不少民間團體多次呼籲政府重設租務管制、興建過渡性房屋等等。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社協)何喜華表示,儘管林鄭上任兩年來實施多項房屋政策,但基層居民的居住環境未見改善,坦言對她感到失望。

不同世代,不同煎熬:【四代人之苦】少年想對林鄭說的話:考不到第一不是錯【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學院畢業 為「麵包」棄商投身政府工【四代人之苦】青年打破現實局限 在初創窄縫中求生【四代人之苦】置業=安居?政府非缺地而是缺承擔【四代人之苦】資深社工:我不覺得林鄭對安老扶弱很熱心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聽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專題報道中的《壯年難安居 樓價瘋癲公屋長缺》。

相關文章:【回歸22年.專訪顧汝德】林鄭不解民情 態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劑【專訪周永新】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