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之苦】少年想對林鄭說的話:考不到第一不是錯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參選時說過要與青年同行,揚言青年政策是重中之重。面對學童輕生數字大增,她自言在擔任社署署長時已關注問題。近年政府大增教育開支,並推出專門針對學生壓力的相應措施,但學生都說問題根源在教育制度,而不在舉辦多少活動,也不在增聘多少社工。林鄭上任兩周年,中學生說與她沒有「connect」(連結)上,學業壓力依然。青蔥歲月,少年本應可盡情追求學問,盡情發夢思考未來。只是,他們都說不解學習的樂趣,甚至視為壓力所在。(此文章為「四代人之苦」系列報道一)

教室內的桌子都依照地板上的邊框擺放,桌角對着框邊角,一排排整齊擺放好。香港的青少年生活也如是,「下年便是公開試了,現在的生活是學校、補習社、自修室來回奔走。在學校做好一系列的tasks(任務)便是一天了。每天都是這樣循環。」趙施欣現在是中五學生,她形容每天是上課、練習試卷、補課、做功課、溫習、回家吃飯、洗澡梳洗、睡覺,她相信如此循環一年,考完公開試後這樣的生活便會結束了。

為了準備公開試,她在中四開始陸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包括辯論,全因時間上不許可,「放棄那刻沒有太大感覺,但後來看到當時一起參與的同學在台上表現得很有型,就覺得很可惜。」

我們的教育制度,盼望教出怎麼樣的青年?(鍾偉德攝)

同窗變競爭對手

沒有一個老師會說不入大學也ok,(我覺得)始終出來工作最少要有degree,有學位才能維生。
中五生趙施欣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考入大學」。但為了什麼入大學呢?施欣答道,入大學便是為了一個degree(學位),就算最後不夠分數,入不到大學,也要花多點錢念asso(副學士),然後爭取升讀大學。「但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呢?」記者問。「沒有一個老師會說不入大學也ok,始終出來工作最少要有degree,有學位才能維生。當然,我知道不是每份工作也要有大學學位,但每個人都是這樣(以入大學為唯一目標),很自然地我也會這樣想。」

分數高低早已超越考卷,同窗變成了對手。「他們說,借筆記給別人就是幫了你的敵人。」那是發生在施欣中三時的事,她記到現在。她不明白,從什麼時候開始同學之間不再是嘻嘻哈哈的氣氛,取而代之是猜度對方是不是自己的潛在「敵人」—對方分數是不是在自己之上。

那是她第一次醒覺,這叫競爭。

一試定生死造就競爭文化。(鄭子峰攝)

說不出想要什麼

學生是被餵飽的鴨子,他們只有飽腹感,但不知自己吃下的是什麼。吃得飽會照樣長大,但不一定健康。念過的聖賢書、背過的文言文、算過的數理,是強嚥下口的「食物」,很快、很容易被消化掉。

「考完試後,學過的就不會記得啦!」施欣笑着說。不會很可惜嗎?畢竟還是用了很多時間去溫習,也用了很多金錢報補習班,考完試後卻什麼也不留下。「會啊!但我坐在這裏,雖然我修的是理科,像沒什麼好背誦。但每天都是在操卷,坐定定聽老師說要怎樣計算這條題目,不斷做做做……與老師沒什麼互動。你說做實驗很有趣嗎?不是啊,每次做完實驗要寫一份會計入公開試分數的報告,每做一個實驗,就代表考了一次試。」

為了入大學,學生們可以去到幾盡?(鄭子峰攝)

學生正值愛發夢的年紀,在面對入大學選科的抉擇時,自然會想像自己十年後的模樣,日後想當什麼職業,便會選擇入讀什麼大學、什麼學系。施欣思考的不但是自己有沒有興趣,還有畢業後的出路問題。

「中三選科時,有同學曾說自己本來想修藝術,但後來家長說不好,就沒有選修……而我呢,因為是選理科,按理是前景比較好,所以父母也沒說什麼。大學是想讀社會學科,當然有擔心出路問題,但……我還沒有和父母坦白這個想法,所以不知道他們的反應。」

施欣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但說不出自己想要什麼。她知道自己不想要「填鴨式教育」,不想要「一試定生死」,不想別人用「入大學與否」來定義她的價值。「假設社會沒有『入大學』這枷鎖,有什麼你想做的事?」她思考了30秒,答道:「我真的答不出來,可能是因為太忙,沒有時間思考吧。」

「當初選科時也以為自己有興趣的。但當課程已經超級多,課時少得可憐,我們每天就不斷補課趕進度,沒有休息時間。就算再有興趣也會磨蝕吧!」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在5月底就2014至2015年間發生的166宗18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發表研究報告,當中指出在18宗自殺個案中,有10宗涉及學業問題。但是,報告的建議部份只着墨如何加強學生的情商訓練,對學生壓力的源頭—教育制度忽視不提。

「拿不到第一不是錯」

「拿不到第一不是錯……這就說明了教育制度幾十年來都沒有改變過—只想培養精英,令學生有很大壓力。」
施欣

施欣以她的父母作例子,「他們常常會問我為什麼這麼晚才回家,常說(他們)小時候10點便會準時上床睡覺,常常都在想當年。」父母的不體諒,往往成為孩子情緒的困擾。「試過有一次考試考差了,爸爸對我說是我搞到家無寧日。」但家庭關係只是表象,學制才是背後問題。

「他們將自殺的責任推到自殺的學生身上,把教育制度說得沒有問題般。但我作為學生,覺得教育制度是衍生問題的根源—家長的壓力、學生競爭、學校的生命教育不足等等。」

特首林鄭月娥說過自己年年考第一,施欣坦言一點也不羨慕,甚至覺得有點可悲。(張浩維攝)

記者問她有沒有想跟林鄭說的話,她頓了頓,笑了笑後答道:「拿不到第一不是錯。」因為她記得,林鄭說過自己年年考第一,有次考得第四便傷心痛哭。她不羨慕林鄭,反而是同情。「這就說明了教育制度幾十年來都沒有改變過—只想培養精英,令學生有很大壓力。」

「你的成績等於你的價值。」施欣在訪問快將完結時,幽幽拋下這句。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只告訴了學生成績好便等於一切,才令他們誤以為成績便可界定一個人是否成功?中五生趙施欣說,教育制度令所有少年都變得只懂追求成績。

不同世代,不同煎熬:【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學院畢業 為「麵包」棄商投身政府工【四代人之苦】青年打破現實局限 在初創窄縫中求生【四代人之苦】壯年難安居 基層、中產皆苦惱【四代人之苦】置業=安居?政府非缺地而是缺承擔【四代人之苦】資深社工:我不覺得林鄭對安老扶弱很熱心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聽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專題報道中的《少年的煩惱 當求學只為求分數》。

相關文章:【回歸22年.專訪顧汝德】林鄭不解民情 態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劑【專訪周永新】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