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十年細說從頭 期望落空的科技承諾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從2010年iPhone 4面世開始,在這十年,我們看到遊戲串流平台Twitch和智能喇叭Amazon Echo的推出、電視變成了Netflix、Tesla生產了Model S、SpaceX火箭垂直着陸地球回收、Apple Watch和AirPods成為現象、人工智能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詞……很多科技發明成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不要忘記,在這十年內也有不少尚待實現、過度吹捧、沒有兌現承諾,甚至令我們失望的科技。

太空旅遊:富豪們的拖數承諾

維珍銀河2014年測試第二代太空船,不幸再度發生致命意外。(AP)

隨着美國希望在1972年以來首次派人重返月球,新太空時代以商業化為標誌,多間私人公司除了競標參與國家任務,還開拓太空各種商業化可能,旅遊正是其一,但這些由富豪創立的公司似乎都對自家技術太有信心了。

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成立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早於2004年便首次出售20萬美元的太空旅遊船票,他揚言三年內商業太空飛行可成事。但其初代和第二代太空船分別在2007和2014年的測試中出現人命傷亡意外,令旅行計劃不斷延期。在今年10月,維珍銀河成為首間上市的太空旅遊公司時,布蘭森預計太空旅遊可在2020年內成行。

馬斯克(左)曾稱2018年能載人圍繞月球太空旅遊,最終也沒有令人失望地走數。右為SpaceX預定首名太空旅客前澤友作。(Getty Images)

Blue Origi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去年聲稱,可在今年內載人升空,但公司旗下的New Shepard火箭在本月中的試飛仍未載人,並需更多測試,行政總裁Bob Smith坦言要按照原定計劃「非常不可能」,旅行「可能」明年才展開。屆時旅客或將可入住最快明年開放於商用的國際太空站。

出名趕不上死線的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也沒有令人「失望」。他在2017年2月宣布其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會在去年底運送兩名旅客圍繞月球飛行,更聲稱旅客已經落訂,卻在去年6月說無法在年內出發。他在同年9月終於揭曉首名乘客為日本時裝購物網站ZOZOTOWN創辦人前澤友作,同時押後繞月旅遊至2023年。運載旅客的太空船及火箭Starship在今年9月底才展出原型,並在11月的測試中部份爆炸。而2024年載人到火星,會是馬斯克另一條時間緊迫的死線。

相關文章:【科技.未來】非土豪式炫耀 富豪爭相遊太空

Hyperloop:還在未來的交通想像

馬斯克仍在每年舉辦Hyperloop比賽,尋找理想中的設計。(Commons Wikimedia)

對於塞車的煩惱,馬斯克在2013年提出「超迴路列車」(Hyperloop)的解決方法,並形容它是「和諧式客機、磁軌炮(railgun)和氣墊球枱的混合體」,是「第五種交通模式」。他在白皮書中勾劃了一個加壓系統,讓自動駕駛電動列車在沒有空氣阻力的真空隧道中行駛,時速可達966公里以上,希望以此連結城市。

馬斯克當年只是拋磚引玉,沒有仔細的設計和計劃。雖然「啟發」好些公司埋首研究,惟六年過去,至今成果與他的願景仍有大段距離。至少仍未有任何一間公司建造出能完全運作的隧道。Virgin Hyperloop One行政總裁Rob Lloyd在2015年揚言,「很有信心」能在2020年落成一段100至150公里長的Hyperloop,這承諾至今還未兌現,他們只在今年9月宣布與沙特阿拉伯經濟城市管理局合作,興建一條35公里長的測試車道,沒有確實時間表。

馬斯克本人在2015年起,以一條1.6公里長的賽道舉辦Hyperloop模型列車設計比賽。今年勝出的慕尼黑理工大學團隊雖然以時速463.5公里再創賽事紀錄,但仍未及他理論中的一半;比賽規模也有待提升,到來屆比賽才會建造10公里長和有彎位的賽道。馬斯克似乎也暫時調整了他的野心,正在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興建兩條各約1.3公里長、最高時速249公里的短途隧道。名為Loop的「縮水版」Hyperloop,預計2021年初落成,每小時可運載4,400名乘客。

相關文章:【科技.未來】測試隧道開幕在即 一窺馬斯克的地底交通夢

3D電視:來去匆匆的視覺噱頭

3D電視曾一度掀起熱潮,但最終卻曇花一現。(AP)

2009年一齣《阿凡達》(Avatar),令3D一度被視為影視業界的未來潮流。除了3D電影成為戲院購票新選擇,一些舊電影也以3D技術重製,令市場出現大量3D影碟。與此同時,從2010年起,三星(Samsung)、LG、索尼(Sony)、菲利浦(Philips)等熒幕大廠先後推出3D電視。全球各地電視台也相繼推出3D電影頻道,甚至以3D直播英超和世界盃。但這些3D節目和頻道還剩多少,大家開電視就知道,如果大家還「看電視」的話。

始終,佩戴3D眼鏡難言舒服,本身戴眼鏡的觀眾尤甚,也有不少人容易感到暈眩。而家用3D電視受尺寸所限,與戲院大銀幕的3D效果有不少差異。何況在《阿凡達》之後3D電影湧現,觀眾卻開始「醒覺」,反問電影使用3D的原因或必要,是否值得他們買較貴的戲票和頂着3D眼鏡的不適。即使有些觀眾沒有眼鏡的困擾,或間中也有不錯的3D電影,也不代表觀眾會想買部3D電視放在家中,因為想看時進戲院就好了。

誠如LG承認,顧客選購電視時,「3D功能從來不是重要標準,真正會使用3D功能的用家十分少。」結果,三星在2016年退出3D電視市場,到2017年,僅餘的兩間生產商Sony和LG也異口同聲宣布停止生產,行業的焦點也轉往4K、HDR等影像提升技術,3D電視從此「壽終正寢」。

Google Glass:「戴眼鏡的混蛋」

前Google行政總裁Sergey Brin試圖以Google Glass帶來全新方式的互動革命,惟私隱憂慮令他變成「戴眼鏡的混蛋」。(AP)

步入智能手機時代,加上社交媒體崛起,我們從此機不離手,2012年Google就以智能眼鏡Glass,試圖提出另一種可能的未來互動方式,或如時任行政總裁布林(Sergey Brin)所說的「當科技不再擋道時的終極溝通形態」—靠着語音控制配合智能助理和擴增實境(AR),空出雙手也能影相、拍片、視像通話,我們現時手機震動的各種提示如電郵、朋友動態、天氣或活動資訊等都可自動顯示眼前,導航更不在話下,基本上是想把智能手機變成眼鏡來戴。

Google在2014年正式推出消費者版本Glass。當時已有不少人質疑這種戴着智能眼鏡的生活,是否我們真正想要的。何況對消費者來說,Glass遠遠未夠完美,它欠缺時尚的外形,1,500美元的售價令很多人卻步;更致命的是,Glass所展示的似乎更多是監察無所不在的反烏托邦未來,大家對不想被人隨時隨地拍下的憂慮,遠超過Glass的功能吸引力。戴上Glass的人因而被稱為「戴眼鏡的混蛋」(Glassholes),更有餐廳和酒吧在門外列明不歡迎他們。Google雖然列出一些使用「禮儀」,但無補於事,最終在2015年停止供應Glass消費者版本。不過,Glass沒有就此消失,空出雙手的賣點正正為工廠工人提供了方便之門,企業用版本延續至今,但消費者市場上的一些後繼者,例如Snapchat的太陽眼鏡Spectacles就仍然受它的陰霾籠罩。

Windows Phone:來得太遲的第三勢力

微軟在智能手機市場爭奪戰中錯失先機,Windows Phone更以失敗收場。(AP)

蘋果在2007年發表首代iPhone,從手機外形到作業系統定義了智能手機。縱使蘋果奪得了先機,但在這轉型時代之初,市場還有龐大的空間等待各公司搶佔,微軟(Microsoft)便目標定於此,最終卻被Google旗下的Android捷足先登。事實上,早在iPhone發布之前,Google已部署在移動端「狙擊」微軟產品。前行政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曾表示「非常擔心微軟的手機策略會成功」,以及當時擁有Symbian作業系統的手機龍頭諾基亞(Nokia),希望確保不同手機用戶都能使用Google Search。Google又預期未來會出現一個授權予不同生產商研發手機的軟件平台,與其寄望微軟、諾基亞等業者開放,倒不如自己開發,這個開源平台漸獲不同手機品牌採用。

當微軟在2010年以Windows Phone 7作業系統作回應,HTC已在2008年發表了Dream(即歐美的G1)—首部採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翌年Motorola也發表了Droid。微軟顯然低估了Google擁有Gmail、地圖等的龐大生態,回過神來發現用戶紛紛轉投兩大手機陣營時已經太遲。2013年,微軟以72億美元收購同樣在新潮流中掙扎的的諾基亞手機業務,也沒有令Windows Phone有任何起色,更以大幅裁員收場。大家都只會記得Windows Phone的動態磚介面,以及願意支援這平台的應用程式少之又少。自2016年2月發表的Lumia 650手機之後,Windows Phone可謂名存實亡,並無再研發手機或新功能,到本月初正式停止支援,宣判Windows Phone已死。手機系統之戰似乎再也容不下第三個勢力。

年輕血液:逆轉老化的偽科學

美國初創Ambrosia提供收費輸血服務,聲稱把年輕人士血液輸入體內可阻止身體老化,惟科學根㯫有待証明,更被FDA警告。圖為馬德里一間醫療用的輸血中心。(視覺中國)

抽取年輕人的血液注射至老人體內對抗衰老,聽起來像奇幻故事情節,卻在2016年起真實發生。不少人排隊到名為Ambrosia的初創公司,花8,000美元注射1公升抽取自25歲以下人士的「新血」到體內。Ambrosia創辦人Jesse Karmazin從一些老鼠聯體共生(parabiosis)的研究獲得靈感,像有年長老鼠與年輕老鼠連接後逆轉了心臟肥大的年老徵狀,他宣稱年輕血漿用於人類也功效顯著,例如有人注射後,可標示阿茲海默症的癌前期細胞和類澱粉蛋白下跌了20%,有些覺得更有活力,甚至揚言輸血一次即可「大大改善外貌、記憶,並強身健體」、「有效逆轉老化」、「離永生亦不遠矣」。

但一些專家準確指出,輸血與聯體共生是兩回事,沒有足夠科學證據顯示「新血」有任何健康好處或能對抗衰老,批評Ambrosia做法為「科學界的假新聞」。今年2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稱Ambrosia為「不誠實的行動者」,並警告輸入「新血」會有感染、過敏、呼吸道或心血管病問題等風險。Ambrosia隨即宣布停止提供「治療」。

相關文章:【科技.未來】逆轉老化未竟 抗衰老良方如真似幻

Theranos:「幾滴血」的醫療騙局

「女版喬布斯」荷姆斯創立的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堪稱過去十年最大創科騙局。(AP)

自小害怕針筒的荷姆斯(Elizabeth Holmes)認為,很多病人因同樣理由,加上覺得抽血的分量多而對血液檢測卻步。於是在2003年,年僅19歲的她從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退學,創立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她聲稱其研製的檢測儀器Edison只需扎手指抽取「幾滴血」,就能進行逾200種血液檢測,從膽固醇到癌症不等,令更多病人能及早診症。

荷姆斯幾乎每次露面都穿黑色樽領衫,配合自信的談吐,令她有「女版喬布斯」的稱號。Theranos得到各路猛人投資,2013年開始在大型連鎖藥房沃爾格林(Walgreens)內開設「健康中心」,向大眾提供驗血服務。Theranos一度成為估值90億美元的矽谷「獨角獸」。

直至2015年,《華爾街日報》才揭發這場可能是過去十年創科界最大的騙局。把報道出版成書《惡血》(Bad Blood)的記者John Carreyou,從告密員工得知Theranos的儀器根本無效,是荷姆斯高壓管治下令員工修改檢測數據。且除了六種測試之外,Theranos根本沒有使用這儀器,只購買由德國公司西門子(Siemens)生產、實驗室常見的儀器來驗血,並把收集的血液稀釋以用於這機器。報道刊出後,美國FDA及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介入調查,令Theranos在2016年關閉所有實驗室,去年完全倒閉。被控詐騙的荷姆斯及其公司營運總監Ramesh Balwani將在明年8月上庭,罪成或面臨二十年監禁。

Google+:「注定失敗」的挑戰

有感Facebook崛起威脅,Google曾試圖以社交平台Google+應對,惟挑戰失敗。(Getty Images)

當Facebook在2009年底已有4億每月活躍用戶,感受到生存壓力的Google繼Orkut、Wave和Buzz後第四次進軍社交媒體,在2011年推出Google+。雖然推出之初,因Google之名令人躍躍欲試,加上需要邀請才能註冊的小手段,製造了某種渴市效應,但似乎很快又再次顯示Google不懂社交媒體,尤其Facebook珠玉在前,不少人試用後再沒回頭。

Google+並非一無是處,提供了圈子(circle)、相片、群聊(hangouts)、活動等社交功能,但問題在於整體上沒有如Facebook或Twitter般有清晰定位,甚至連用戶介面也充滿Facebook的味道,已沉迷Facebook的用戶沒有轉場的理由,難怪當年一些分析認為Google+從推出第一天就「注定失敗」。此外,Google+在創立之初似乎沒有考慮好在Google內部生態的定位,否則後來就不會倒行逆施,為催谷Google+而將之強行整合至旗下其他服務,因而觸怒用戶,例如要在YouTube和Google Play留言,就必須先開通Google+帳號。

最終,相片和群聊等較得用戶心的功能發展成獨立應用程式,並保留至今,而Google+相比Facebook就淪為數碼死城。工程副主席Ben Smith透露了慘痛的數字:「90% Google+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間都不多於五秒。」去年被揭因軟件漏洞令5,200萬名用戶個人資訊外洩的醜聞更送了它一程,Google隨即順勢宣布關閉Google+消費者版本,並在今年4月開始刪除用戶帳號。Google擁擠的墓園裏又添一員。

Facebook:信任不再的科技巨頭

過去十年或許最令人失望的是,作為社交媒體霸主的Facebook,在保護用戶數據上如何無能。 (Getty Images)

過去十年最令人失望的相信是一眾互聯網巨企,當中以Facebook尤甚。它在這十年間大幅擴張,每月活躍用戶從2009年底的3.5億增至今年第三季的24.5億;在2012和2014年先後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社交媒體王者地位無人可撼,卻與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當初的座右銘「迅速行動,打破常規」(Move fast, break things)背道而馳。

一方面,Facebook的社交功能不再有趣,並成了所謂「數碼廣場」的資訊平台,用戶淪為讓它收集數據發放針對性廣告牟利的對象。另一方面,Facebook在阻止平台上的不當行為不力:它未能阻止2016年俄羅斯「網軍」以假帳號散播假消息左右美國總統選舉;任由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以心理分析為幌子,未經用戶同意下收集高達8,700萬人資料,在選舉期間發放針對性廣告;也無力阻止反疫苗的偽科學資訊或仇恨言論散播,助長羅興亞人種族清洗及麻疹疫情;聲稱要打擊假新聞卻不對政治廣告作事實查核……凡此種種,令Facebook共同創辦人Chris Hughes在《紐約時報》撰文,認為是時候解散Facebook。以Facebook只計今年就有160億美元收入,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其的50億美元罰款,也反映出另一種失望。

月中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上,就展示了一張「朱克幣」圖片,表達Libra不信任。(AP)

這些往績令Facebook未來想要實行任何大計都舉步維艱。最明顯例子是其計劃推出加密貨幣Libra,不但有多少人願意私隱作賭注成疑,更觸動了歐美金融監管機構的神經,紛紛提出監管警告,部份Libra協會創始成員如Pay Pal、Visa、MasterCard更相繼「跳船」。

當然,Facebook不是這十年唯一令人失望的科技巨頭。Yahoo遭黑客入侵令30億帳戶資訊被盜;Google去年密謀在中國開發可審查過濾的搜尋引擎,引發過千員工聯署抗議才擱置;亞馬遜(Amazon)則向美國執法部門提供有種族偏見的人臉辨識工具Rekognition……如何挽回大眾信心,可以預期是Facebook及這些科技巨頭未來十年最重要的考驗。即將來臨的美國選舉年,將是他們第一個難關和機會

上文節錄自第19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30日)《十年細說從頭 期望落空的科技承諾》。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