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製造.二】生產力局總裁:疫情成香港「再工業化」契機

撰文:伍振中 毛詠琪
出版:更新: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盡顯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弊病,並反思對於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依賴,在全球依然忙於「撲口罩」之際,香港市面口罩供應緊絀問題漸見紓緩。這大概可歸功於一眾香港廠商,引入生產線,在政府支援下成功生產本地口罩。講求變通及生產彈性的「香港製造」,再次得到海內外注目。
這次疫情會否是香港「再工業化」的一場契機?港商應如何將科技結合工業製造,迎來全球工業4.0的大趨勢?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總裁畢堅文(Mohamed.D.Butt)接受《香港01》專訪,提及今次香港迅速趕製口罩,連德國人也來打聽如何做到。

(此為【香港再製造與四小龍】系列報道之二)

【香港再製造與四小龍】系列報道:

畢堅文介紹,生產力局為本港口罩製造商提供技術支援。(毛詠琪攝)

HK01:疫情引發全球多國陷入封鎖、停工停產,全球生產鏈斷層。歐美多國政府亦督促企業趕製呼吸機等醫療設備。你認為這次經歷,對全球生產模式有什麼啟示或帶來怎樣的改變?

畢:看看香港已經知道,很多人因應「口罩荒」而做口罩,但超過九成人(廠商)本身不是造口罩的。即使不是行業內的人,也被啟發到:原來跨界這樣做是可以的。

你說香港缺地嗎?口罩機有大有小,廠家們能夠很快找到地方投產。這變相把很多人帶入這個行業,為行業帶來衝擊,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好事。

這次經歷為各界設立了一個期望標準,如何靈活變通地生產。疫情過後,大家對供應鏈的要求會大大提高。樂觀來看,這場疫情是契機,讓企業的生產變得更具彈性。譬如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本身要靠下游供應商提供零件。換言之,通用汽車要造呼吸機,供應商也要隨之改變原先的生產模式。

有這次經歷,將會說服更多人投入本地製造行業。當然,各界扶持很重要。政府需要設立更多的配對基金,還要投入資金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訓練更多「工業4.0」、「企業4.0」的相關人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也會為有心人提供協助。

香港電視旗下購物平台HKTVmall早前宣布引入口罩生產線,首批共生產九萬個口罩。(HKTVmall Facebook專頁)

港人夠靈活 懂得找最快捷路徑

HK01:疫情使很多人認為歐美各國過度依賴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故需要重新思考供應鏈的問題,你對此有何看法?香港又該如何對應呢?

畢:這次疫情後,廠家或會想,能否把生產基地搬回更接近主要客戶市場的地方。這可能會減少利潤,但能快速回應突發危機。

然而,廠商不能一下子在各地找到合適的供應商。香港廠商應該在客戶未找到新供應商之前,跟他們協商找出最低風險的解決方案。而且,我們亦要及時升級轉型,利用「工業4.0」等高科技,實時了解客戶存貨、生產供應等情況─這便是將來高增值之處。科技絕對能夠解決今次疫情反映出的全球分工問題。

香港的創科也發展了快十年─今次「口罩荒」,香港業界人士可以很快簡化生產工序,快速回應危機,這比其他地方快了許多。

來自德國的夫朗和斐應用研究促進協會(Fraunhofer)是生產力促進局的合作夥伴,他們驚嘆香港能夠這麼快便生產出自家口罩。他們不是造不了口罩,而且還可以造到很精良的,但關鍵是速度,他們想知道香港為何可以這樣快便能安裝好口罩生產線。德國人很懂守規矩,教他怎樣走一條路,以後便怎樣走。香港人很靈活,會找一條最快捷的路。

畢堅文透露,HKPC在德國的合作夥伴也前來討教,好奇為何香港廠商可以那麼快便組裝好生產線,自家生產口罩。(資料圖片)

HK01:過去三十多年,很多港商把生產線放在珠三角地區及其他中國城市。未來「再工業化」的進程中,香港最有可能在生產鏈哪個範疇取回自主權,從而減低對其他地方的依賴,避免出現類似早前「口罩荒」的生產危機?

畢:我經常跟香港廠商說,你不能墨守成規,將來你必定要將生產鏈延伸至國外。現在的確有些廠商把生產線放在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香港的優勢始終在於研究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知識產權、標準規範等高增值範疇。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香港軟實力是「新產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簡稱NPI)。一項新產品從理念、樣板、認證到試產的工序都可以放在香港。勞工密集生產方面,則可放在國外。

在東京灣、三藩市、紐約州,也有類似「大灣區」的概念,產品研究開發、試產都在當地進行。然後,當地公司會把量產工序放在中國內地、越南等低成本國家。這些東西亦在香港做,當然還可以做得更多。

港商現在依賴代工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簡稱OEM),所以,未來港商除了做OEM外,還要自家研發產品,甚至品牌,這要花很長時間。在技術方面,港商一點也不輸蝕,但品牌方面是輸蝕的,我們缺乏國際認知的品牌。所以,香港將來要在國際製造業上佔一席位,在品牌管理上要下多些工夫。

中國內地作為「世界工廠」,吸引大批國際企業到來設廠代工生產。惟新冠肺炎疫情令各界再次反思全球分工的供應鏈模式。(Getty Images)

HK01:談及香港品牌,觀乎整體本地高端製造業,你認為哪個範疇最具技術及人才優勢,可以成功「跑出」?

畢:我不能斷然說某個特定行業,譬如手機製造、成衣,可以跑出。因為地理限制,香港不應該亦不會是造出最後成品(finished product)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發揮所長,專注NPI等高增值領域。

若論代工生產,我想特別提及女性內衣褲製造行業,香港廠商佔全球市佔率六成。它們的總公司設在香港,工廠則設在中國內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設計、研發都在香港。這便是香港的優勢。

畢堅文認為,設計、研發等上游領域才是香港的優勢所在。(資料圖片)

善用工業4.0 供應鏈建領導地位

HK01:所以,你認為所謂的「香港製造」,不一定追求在產品上印着「香港製造」這個標籤?

畢:對,就算三星(Samsung)出品的手機,也不是「韓國製造」。它都是把工廠設在越南、中國內地。日本索尼(Sony)的電視都是在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生產。

所以,只要香港在供應鏈上有領導地位,譬如負責產品開發及設計,便能獲得最大優勢及利益。

生產力促進局協助香港廠商提升技術,向工業4.0邁進。(毛詠琪攝)

HK01:香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製造業帶動經濟迅速增長,跟韓國、台灣、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四十多年過去,香港以外的「三小龍」的工業似乎保留得相對完整。如今香港是否落後了?香港在技術和市場經驗等層面,至今有何優勢呢?

畢:「三小龍」固然做得很好,但有些方面還是在仿傚香港。台灣及新加坡的製造業做得成功,都是因為以中國城市作為它們的主要工業基地。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香港便是第一個進入中國內地。香港由頭到尾都有工業,只不過把它搬上內地而已。

香港的鐘錶、女性內衣褲生產等有很好的技術和經驗,至今很多港商仍在內地設廠加工生產。所以在將來,香港必須好好利用「工業4.0」、「企業4.0」,裝備自己。

另外,香港廠商不太喜歡跟人合資。韓國等地對與外國組成合資公司的態度很開放。我認為,香港人在此方面需要更加開放。如果你要把生意擴張至美國、越南,你對當地並不了解,故必須找夥伴協助。過往也有很多美國人在中國內地成立合資公司,然後把價廉物美的產品外銷回美國。我以前在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工作,它在這方面便很成功。

上文節錄自第20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14日)《「世界工廠」面臨挑戰 香港有望破格而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