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鬼橋.影評】結合台灣校園恐怖傳說 民俗鬼片的言志佳作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戲院解禁,首批搶頭啖湯的焦點電影,乃台灣過江龍《女鬼橋》。近年台灣鬼片蔚然成風,由《紅衣小女孩》到《返校》都叫好又叫座。《女鬼橋》承接鬼片的票房佳績,連奪當地兩周票房冠軍,電影維持水準,除善用都市傳說元素外,敘事技巧非常突出,甚至比恐怖段落更出彩,懸疑性貫徹到底,盡顯導演執行劇本的功力。
撰文︰李美

導演奚岳隆是台灣人,但與香港有一定淵源,皆因他於TVB拍過不少微電影、電視電影。今次是他首次執導大銀幕長片,顯出紅褲子功架,講故事技巧嫻熟,懸念一個又一個地疊加凝聚,片尾更令觀眾大呼過癮。

片中事件的原型,是源於台灣東海大學的「女鬼橋」鬼故。2018年有學生到該處探險,直播時疑似撞鬼,引來網上熱議及媒體報道。電影將事件改編成恐怖片,在留白處加以發揮,變得極具戲劇性,並且加入說教意味。

片中事件的原型,是源於台灣東海大學的「女鬼橋」鬼故。(《女鬼橋》劇照)

事實上,都市傳說之所以能夠廣泛傳開,本身已有相當吸引力及話題性,容易引起觀眾共鳴。電影團隊善加利用,與其說是商業化賺到盡,不如說是用盡當地文化瑰寶、挖盡潛藏的發展空間。《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粽邪》之類電影,亦是啟發自台灣傳統民間習俗的恐怖片。

不過,《女鬼橋》跟《返校》一樣,始終予人顧此失彼之感。《返校》為人詬病者,乃一半恐怖片、一半劇情片的處理,出來效果兩面不討好,有人嫌不夠驚嚇,有人嫌不夠言志。《女鬼橋》的恐怖位有些低手,只有老調重彈的「jump scare」,例如突如其來的音效、不時閃現的鬼影等,鬼魂老是常出現,個別場口有抄襲日本經典鬼片嫌疑。

說實話,對恐怖片粉絲來說,這些伎倆恐怕嚇不了人。幸好,張耿銘及郝柏翔編寫的劇本相當扎實,導演亦發揮水準,電影力保不失。

2018年有學生到該處探險,直播時疑似撞鬼,引來網上熱議及媒體報道。(《女鬼橋》劇照)

《女鬼橋》確然做到先聲奪人,片首呈現一段發生於2016年的「女鬼橋」詭異直播,便提供一個絕佳引子,勾住觀眾好奇心。稍後主戲來到2020年,一位女記者(孟耿如飾)調查上述靈異事件,重回涉事校園「東湖大學」(戲裏並無沿用大學真名),明查暗訪,拼湊事件原貌,拆解這個都市傳說。

劇本需要呈現不同時空的經歷,驟眼看來似乎雙線並行,《女鬼橋》其中一條故事線是2020年女記者的調查過程,另一條則是年前學生的恐怖經歷。導演處理得有條不紊,兩組人物的發展不會陷於混亂,而且伏筆散布電影不同位置,女記者調查過程亦有推理片味道,扭橋位尚有投放震撼彈的效果。其中一條隱藏時間線更令觀眾驚喜萬分,不是流於突兀的掩眼法。

《女鬼橋》的恐怖位有些低手,只有老調重彈的「jump scare」,例如突如其來的音效、不時閃現的鬼影等。(《女鬼橋》劇照)

《返校》的言志着重外在政治氛圍,本片卻側重內在的人性抉擇。其實,片中「女鬼橋」傳說只屬引子,逆轉關鍵乃角色取向:女鬼得以無限輪迴地作惡,全因人們流露軟弱人性。

雖然《返校》也寫主角因愛情嫉妒鑄成大錯,但相關悲劇歸根究柢由政局導致,當中人性設定稍為薄弱。至於本片,至少便有兩個角色為了求生,決定為女鬼服務,所以才令死亡風暴不斷蔓延。

《女鬼橋》其中一條故事線是2020年女記者的調查過程。(《女鬼橋》劇照)

這個「拉人落水」的詛咒設定,跟《午夜凶鈴》相似,女鬼「貞子」要求受害人另找他人「接火棒」來擺脫鬼咒。《女鬼橋》的設定則更進一步,受害人不單要找五名「替死鬼」才可生存,當中還有倖存者最後逃不過良心自責,因而要求別人殺死自己來紓解內心悔疚。相關設定除了充滿詭譎意味,也加深了一層人性反思,令觀眾有所代入。台灣經驗一再告訴大家,恐怖片不一定僅為驚嚇放題,亦可作為言志載體。

環視大中華地區,內地礙於審查關係未能上映怪力亂神的電影,正好留下空間讓港台兩地善加發揮。

香港不乏可堪玩味的都市傳說,加上我們的恐怖片早已累積一定經驗,論過去出品,質量絕不比台灣遜色,且看本地創作人能否把握這股潮流,好好善用都市傳說寶藏。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

【囹圄前傳.影評】貼地寫實的美國黑人悲歌

【金都.影評】真實細膩的港產婚戀生活

【火口的二人.影評】濃縮了社會現狀的絕望愛情

【驚天營救.影評】「雷神」一夫當關挑戰連場高難度動作戲

【Sergio:世界良心.影評】反思伊拉克戰爭 呼喚良知

【半世界.影評】平凡是福 不應蔑視

【幻愛.影評】刻意的憐憫也是高高在上

【虎尾.影評】艾美獎編劇之作 美籍華人視角的台灣片

【叔.叔.影評】本地獨立製作 描繪老年同志困境

上文刊登於第21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8日)《《女鬼橋》民俗鬼片的言志佳作》,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