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故事.香港篇】罷工換封關 政治氣壓下迴轉的前線醫護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2月初,中國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值高峰期,跨境流動頻繁的香港口岸頓成高危的病毒傳播關口。香港政府被批評抗疫措施敏銳度不足,反應緩慢。部份香港醫護人員當時採取罷工行動,逼迫政府「封關」。由於罷工與醫護身份背負的救死扶傷使命相矛盾,加上這場史無前例的工運夾雜着強烈的政治情緒,不僅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論,在醫護內部也形成張力。如今,香港疫情趨於緩和,當日參與罷工的醫護,怎樣回首看待該次行動?
此為【全球醫護故事】系列報道之五

【全球醫護故事】系列報道

今年2月初有大批醫護人員發動罷工,要求全面封關。(資料圖片)

1月23日,武漢封城。中國各省市隨後數周紛紛進入小區封閉管理、跨省交通中斷、停市停業的緊急狀態,希望以最大限度控制人們流動,阻截病毒散播。

在香港,由於兩地交流頻繁,每天來往陸港的人口眾多。民間有大量聲音要求港府盡快採取措施,封閉來往內地的關口。部份醫學界人士,如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呼籲政府全面「封內地關」,中文大學醫學院也曾在1月28日發表聲明,促請政府進一步收緊入境政策,減低跨境傳播風險。

到了1月30日,港府關閉高鐵西九龍站、紅磡站、沙頭角、文錦渡等六個口岸。政府稱「新措施可減少75%內地旅客」,但實施新措施後內地旅客入境的數目僅減少約三成,與預期相距甚遠,要求加大封關力度的民間輿論繼續發酵。

林鄭月娥1月曾在記者會上表示,向內地封關,不符世衞「不應該採取會助長歧視的行動」的指引。(資料圖片)

醫護爭取封關 輿論掀攻防戰

這時,本地醫護界已醞釀發起罷工行動。成立僅兩個月、會員人數接近兩萬的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在2月1日舉行的會員大會以大比數通過罷工議案,參與罷工的醫護自2月3日起一連五日罷工。罷工醫護多次要求與醫管局高層會面。醫管局則數度發聲明批評罷工醫護的做法嚴重影響總部運作及醫療服務。雙方僵持數天,其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次批評醫護罷工行動,形容該等威迫政府的極端手段「不會得逞」。一場封關與否的論爭,醫護人員與政府儼然處於對峙局面。

「過往說到罷工的訴求,往往都是希望改善勞工福利、勞動環境、培訓機會等。但今次罷工,初心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曾參與罷工的公立醫院急症室護士劉凱文表示,醫護罷工主要目的是希望政府能盡快封關,堵截病毒傳播源頭,是出於保障全民健康的初衷。「但政府總是蜻蜓點水,最後才分階段封關。」劉凱文說道。

曾參與罷工的公立醫院急症室護士劉凱文表示,醫護罷工主要目的是出於保障全民健康的初衷。(黃舒慧攝)

在罷工行動的第一天,即2月3日,政府宣布翌日凌晨起進一步關閉羅湖、落馬洲、港澳碼頭等口岸,僅保留香港機場、深圳灣口岸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有限度通關。林鄭月娥表示封閉口岸與醫管局員工發起之罷工行動並無關係。綜觀全球的抗疫案例,封鎖關口,減低跨境人員流動,似乎是堵截傳播鏈的有效措施。然而,這場在高度政治化社會氛圍下發生的醫護工運,引起兩極反應,卻未帶來對防疫的理性討論。

民間有不少輿論支持醫護罷工,有網民在罷工行動期間號召中環集會,支持醫護罷工。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肝臟科講座教授黎青龍亦在媒體上聲援醫護,並現身瑪麗醫院集會,雖然他表示自己並非贊成罷工,但是支持醫護人員爭取封關。

反對意見則認為,醫護罷工與本身救急扶危的使命背道而馳,亦無助抗疫工作。香港護士總工會發起聯署行動,呼籲全體醫護人員秉持非政治化專業操守,返回工作崗位。香港護士管理局前成員黃河稱,不敢苟同部份醫護以罷工作為「要挾手段」促政府封關,並呼籲醫護專業「去政治化」。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則指出,基本法賦予港人罷工及組織工會的權利並非絕對,批評醫護在嚴峻情況下罷工,令很多市民深感不滿。

二月份醫護罷工,正反雙方各持己見,成為香港疫情下的最大輿論爭議。(資料圖片)

同袍意見相左 擔心秋後算賬

「你這樣不行的,這不是拋下病人不管嗎?」「你們每個人都不上班,那豈不是只剩下我自己一個?」劉凱文回想當時都有不少同事反對醫護人員參與罷工,批評參與罷工的人不顧後果,扔下前線的迫切工作。

劉凱文曾與持相反立場的同事理論,甚至嘗試說服他們參與罷工。「當然,不是每位同事聽得入耳。」劉凱文笑道。

除了本身不支持罷工的同事外,還有一些猶豫不決、不敢罷工的同事。劉凱文明白這些同事的顧慮,一來擔心遭追究,二來憂慮影響日後工作。「從個人層面上,你要考慮自己能否承受風險:如果你參與罷工,肯定會有記錄,或會影響日後升遷及培訓。」

劉凱文向記者坦言,即便是參與罷工的同事,當初也未必深思熟慮,一方面是受情緒主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事態發展過於迅速。到了今天,有些人仍在擔心會否被秋後算賬,甚至有人不承認自己是工會成員,叫身邊同事不要再討論有關罷工及工會的事情。

即使行內的醫護同業,對罷工一事也各持立場。(資料圖片)

牽涉公眾利益 抗疫壓力飆升

「醫管局員工陣線」最終在罷工第五天,即2月7日,進行會員投票決定是否延長罷工。工會於同日晚上公布結果,過半數投票會員表示不支持延長罷工,工會宣布罷工行動正式結束。

劉凱文認為,從實際意義上來看,醫護的罷工行動某程度上對政府局部封關產生作用。「我相信如果政府當時沒有採取任何封關措施,全港感染率應該會遠超現在的數字。」

在疫情高峰的2月份,無論是政府、前線醫護、工會、學者、媒體到民間,通通因為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抗疫工作,而陷入爭議巨大的輿論角力場。

醫護人員除了面臨從未遇過的抗疫負擔以外,還要置身在無形的政治氣壓下迴轉。或者,今日仍有不少人批評醫護的罷工行動,或者認為是一班「黃絲」醫護在「搞政治」,認定他們貪生怕死、不專業,甚至連醫護人員對罷工行動,也意見不一。

經歷過醫護罷工,曾被罵「黑醫護」、「沒有職業操守」、「被政治操控」,不過,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劉凱文還是回到了抗疫最前線。3月,在急症室工作八年的劉凱文自願加入亞洲國際博覽館的檢疫醫療團隊,負責為海外抵港人士檢測。

有反對醫護罷工團體的市民,高呼「反對罷工,追究黑護」,期間引來不少途經市民不滿,大聲對罵。(梁煥敏攝)

曾經被罵黑護 仍自願上前線

「早前,我也主動說要參與駿洋邨的任務,但因為報名醫護眾多,最後沒有抽中。來到第二個任務,即是到亞博工作,我也是自願參與。」他說。

問及會否害怕危險,他表示:「我覺得『舉咗手』先啦,如果我自願去的話,那麼一些有家室或其他生活考慮的醫護同事就不用去冒險了……這也是一件好事。而且,我願意負起這個責任,接受新的挑戰。」

亞博檢測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資料圖片)

在亞博工作期間,劉凱文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醫護朋友,也對自己能為應對這場世紀疫症出一分力而感到榮幸,還有小小成功感。 回想起2003年沙士,劉凱文明白到那是前輩留下來、以血換來的教訓。他也相當感恩,能夠在這場疫情下感受到香港人的人情味。他說,「當時出現口罩荒,有很多人會自發派口罩給弱勢社群和有需要人士,如保安、清潔工人等等。另外也有很多人從海外不同渠道搜購口罩,分發給買不到口罩或無能力負擔口罩的人。」

袁國勇醫生早前稱讚,香港人成功「打贏抗疫第一場仗」。香港人同心一致、互助互勉的精神,相信就是打勝這場仗的最強武器。

劉凱文也不忘說:「要多謝香港人,全心一致站在抗疫同一陣線。」

應對全球疫情,各界醫護、公共衞生專家、科研人員皆不遺餘力。(AP)

【全球醫護故事】專題後記

敢怒不敢言?

我們在策劃這次專題時,一共採訪了11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醫護及實驗室檢測人員。他們同樣面對新冠肺炎病毒,挑戰卻不盡相同:對疾病的恐懼、思想的衝擊、政治的壓力、當權者的怨氣、防疫裝備的匱乏……

尋找這些無名英雄,其實一點都不容易,一方面,不少地方的醫護人員都承受政治壓力,擔心會被追究;另一方面,他們縱使飽含辛酸,也不敢透露太多「慘況」,就算肯接受採訪,說話都顯得相當顧忌。

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幾位美國醫護拒訪,尤其是來自東岸。他們都說,醫院下令不得自行接受傳媒訪問。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底美國疫情有多嚴重呢?

真實故事太多,未能盡錄,無論如何,都想藉着這個專題,向全球所有緊守崗位的醫護、公共衞生專家、科研人員致意。感謝你們守護了無數人的健康與家庭。

上文節錄自第21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8日)《罷工換封關 香港醫護:政治氣壓下迴轉》。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