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合作】拆解「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深圳禮物,香港警鐘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深圳經濟特區昨日(10月14日)舉行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特此南下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深圳實踐「改革開放」的成就,以及推進「一國兩制」的作用。此前不久(10月11日),中央剛發布《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下稱《方案》),當中賦予深圳更多權力和責任,要求當地完善市場配置和創新環境機制,包括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強化高端人才引進制度等等,力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城市範例。對深圳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生日賀禮」,但對自視「深圳之師」卻陷入改革困局的香港來說,卻是震耳的警鐘——究竟香港應該繼續獨善其身不思進取,還是解放思想積極造就「港深利益一體化」,相信答案不言而喻。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在蓮花山公園與隨行官員交談,了解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情況。(新華社)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早前接受《深圳商報》訪問時指出,深圳奇蹟歸功於「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企業家能做的,就放手讓企業家去做;企業家不能做的,就需要政府幫忙解決問題。反觀香港,看似擁有更有效率的市場,但也有個「無為政府」——對於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也不敢出手調控,最終導致分配失效,形成深層次矛盾,影響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今,一河之隔的漁村搖身一變「鵬城」榮受大禮,而日漸黯淡的「東方之珠」就更應該敲響警鐘。

拆禮物: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大灣區「核心引擎」

在經濟特區發展的第40年的節點,中央發表深圳《方案》,意在何為?回顧過去,深圳作為第一批「經濟特區」借着制度優勢高速發展,成功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成功的經驗隨後更被應用於全國,深圳「特區」便不再「獨特」。幸而,這份「禮物」賦予了深圳一個更特別的身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綜合改革試點」,並且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擁有更多自主權力,得以承前繼後,深化「改革」路徑。

「這個就等於是第二次改革開放。」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評價道。從國家層面,《方案》將深圳放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的地位,賦予深圳種種特權,其中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市人大立法權、科創板改革等等;當中更要求廣東省政府為深圳市「開路」,賦予深圳「省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希望深圳從「試驗田」變成全國的「示範區」,不行就再改進。

從粵港澳大灣區層面,《方案》進一步強化了深圳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地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本原則有八個字:「創新驅動,改革引領」。無可否認,深圳是全國最成熟的科創城市,也是當之無愧的驅動引擎,正如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所指,深圳產業鏈非常完整,特別是以電子信息為主的產業,產值佔全國六分之一、是全球十分之一。洪為民更指出,《方案》裏的「推動科技成果轉換」、「知識產權保護」、「數據產權制度」等等,都是促進科技創新的基礎配套,「都是很新鮮的,全國沒有地方能做的。你現在深圳去做,做成功了,就能推動整個大灣區的發展。」

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衛視訪問,稱不介意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GDP)超越香港。(深圳衛視截圖)

敲警鐘:加深本港產業固化、科創人才流失

誠然,深圳收到的「大禮」,有不少政策惠及香港。例如,《方案》放開了金融、教育、前沿技術等行業的外資准入限制,有助香港優勢產業開拓深圳市場。《方案》也鼓勵深圳企業赴境外上市,在國際時勢動盪下,香港作為最近的境外市場,相信是深圳「獨角獸」的首選。

不過,《方案》也為香港敲響警鐘。

「很不幸的是,能加入深圳『玩』的,都是有能力的人。(如果)這個《方案》落實得好,那麼我們的金融業將進一步加強,但也令產業問題更加固化。」洪為民說道。從《香港01》整理《方案》與香港相關條文可見,受惠者多數來自寡頭壟斷行業和公共事業,如果這些行業借助深圳騰飛機遇繼續壯大,香港的產業失衡將更加嚴重,階級差距也會進一步深化。

除此之外,香港人才也可能大量流失。因為包括深圳在內,大灣區早就出台不少吸引香港創科人才的政策,如今《方案》更明確要求深圳強化高端人才引進制度,加上深圳本身已形成的創科土壤和資金支持,相信將對本港創科人才造成巨大「誘惑」。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應邀北上出席慶祝活動時,便帶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隨行,她更在受訪時明言正與深圳市委磋商更高層次的創科協作方案,可見兩地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系主任沈建法就指出,人才流動對經濟發展本是好事,但是香港應先建設好自己的環境,才能產生「雙向流動」:「最重要是我們需要提供發展機會。產業有發展,各方面的需求和工作產生了,人才自然就會留下來。但如果香港經濟不行了,收入又差,那你就會把人才推出去。」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發表重要講話,由粵港澳合作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找瓶頸:土地問題不解,產業難有發展

目前,香港產業發展主要受制於土地問題。以創科產業為例,創科的上游是教育與研究,需要基礎研究支撐;下游則是先進製造業和科技企業,可以將「想法」落地變成「產品」。問題是,香港的上游雖有較高競爭力的院校,也有紮實的基礎研究能力,唯獨缺乏應用型人才——偏偏香港的住屋成本過高,往往都令這類人才卻步;至於下游,香港更加缺乏土地發展先進製造業、興建科技企業園。

然而,特區政府似乎未能意識有關問題。林鄭月娥前日(10月12日)接受深圳衛視訪問,提到「落馬洲河套地區」建設進度時,竟然盛讚「香港工程效率很高」,又指兩年後可交地建屋、四年後可落成入伙,完全漠視該區發展耗時10多年仍然未有寸進的事實。林鄭又接著說,已經有不少科研機構及公司對創新科技園感興趣,但是要幾年後才能有地方給他們用,所以這些機構都要「暫居」深圳。

也就是說,香港明明憑藉領先的教育資源和科創能力,吸引了世界尖端的機構,如今卻因為「無地」而將人才拱手讓給「鄰居」——但特首卻說這是「效率高」,實在貽笑大方。

被特首誤判的,還有土地開發與生活成本和人才去留的關係。林鄭月娥竟然覺得香港人才需求高於土地:「我由三年前上任到現在,承諾投入科創的資源高達一千億港元。所以在錢和政策都有的情況下,現在最缺就是人才,在香港還有部分欠缺的是土地。」沈建法則指出:「我們這麼多年的土地和住房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怎麼把人留住呢?」

香港確實缺人才,但如果人才來到香港發展需要承受高租金,亦無法通過自己的薪酬實現「住房自由」,人才還會選擇留在香港,成為營營役役的「房奴」嗎?政府不去探究人才不願留港的根本原因、不去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反而以為投入近千億元就可吸引人才,可謂「本末倒置」。

創科園設計概念圖(區議會文件相片)

學經驗:打破壟斷,做個「有為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早期學習「香港模式」,同樣導致房屋價格大漲,例如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深圳樓價過去五年漲幅達79.9%,領跑全國其他城市。不過,深圳市政府始終比香港政府更加「有為」和靈活,為了抑制樓價上漲,先是出台限購措施,後又宣佈要讓六成民眾住入公共房屋,轉學「新加坡模式」。

是次《方案》更是賦予深圳「大刀闊斧」進行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權力,無疑可以助力深圳地產市場的轉型。例如《方案》授權深圳市政府轉「農業用地」為「建設用地」,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總結來說,就是給深圳市政府自主權去開發土地,增加土地供應,改善土地管理。只要房屋問題解決,配套的公共設施進步,深圳要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中心根本不是問題。

而香港呢?仍然苦苦糾纏於土地問題,政府的「無為」導致土地壟斷長期存在,單單是被地產商和新界鄉紳長期壟斷棕地及荒廢農地就多達6700公頃,當局難言增加房屋供應。據聞特首現正想方設法「充實」《施政報告2020》的內容,假如港府能夠學習《方案》的解難路徑,做個「有為政府」,收回閒置土地、活化工業用地,我們又何愁發展不了創科產業?相信屆時香港才能具備與深圳共同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資格。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中央連摑港府幾巴掌 林鄭班子可否做好「港人治港」?

【深度】最低工資「凍薪」 誰來體察基層市民之苦?

【深度】明日大嶼或翻生 盡顯港府三大無能

【深度】從港英到特區 香港享有「三權分立」嗎?

【工業意外・深度】人命只值幾萬元?條例落後30年 工傷難追究

網上學習・深度|基層學生學習難 為何政府資助未能對症下藥?

【抗疫基金・深度】第二輪保就業 為何政府總是重複犯錯?

【抗疫基金・深度】新加坡派錢保就業 香港企業錢照收人照炒?

【新冠肺炎.深度】為什麼香港必須力爭「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