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180年 · 五】八十年代紙醉金迷 港設計師嶄露頭角

撰文:曹民偉
出版:更新:

楊棋彬從小就喜愛在書本畫公仔,走上時裝設計這條路好像理所當然。整個八十年代,社會彷彿瀰漫着一股奢逸的風氣。尖東麗晶酒店匯集世界各地的時裝商人到來訂貨,鄰近的新世界商場成為潮流人的聚腳地,酒吧和的士高是一個「to see and to be seen」的地方。

楊棋彬,1952年出生,時裝設計師

他於七十年代往巴黎高級時裝公會學校深造三年,當年在巴黎的生活費比香港還便宜。他去蒙馬特(Montmartre,巴黎藝術勝地)賣自己繪畫的時裝速寫圖,一張作品可以賣到300法郎。1977年畢業回港發展,起初開設品牌小店,但工作實在太忙,終在三年後結束。其後,協助加拿大一間公司做設計。其時香港的製衣業發展蓬勃,可以一天起版,接世界各地訂單,再在本地生產出口。當時,成衣生意很好,不愁沒有訂單。1984及1985年香港更躍升為世界成衣出口的首位,那時本地的名牌有Sahara Club、Reno、Sparkle及Baleno。

那個年代香港時裝由流行文化帶動,香港的電視劇、電影、流行歌曲,對整個東南亞以至中國大陸有很大影響力,香港年輕一代會為本土文化感到自豪,還出現很多「優皮士」(Yuppies),追求生活品味,崇尚名牌時裝。當季流行穿着Versace,就有很多年輕人跟着穿。其時一件名牌時裝已經索價近一萬元,相當於一般打工仔幾個月的人工。

楊棋彬娓娓道來的八十年代奇妙又閃亮,每個人都彷彿受到幸運之神眷顧……(節錄)

上文刊載於第25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2日)《我的八十年代:追求時尚品味》。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 動一場特區治理大手術 從清除「房地產癌」開始

把握疫下契機 推動醫療科技產業化

電動車十年目標僅達一成 暴露政府三大施政弊端

香港開埠180年 回溯時代變遷

植物奶經濟來了? 素食與環保趨勢夾擊美國奶農

山客爆林踩線 山野不復原貌 行山風氣熾熱 新手湧現垃圾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