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國》|與資深出版人李安對話——以文化學歷史填補教育空缺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不少香港人缺乏國家觀念,源於國家歷史文化教育的不足。除了學校課程欠缺之外,香港圖書市場當中,亦很少人從國家文化史上下功夫。三聯書店(香港)出版《認識中國》叢書,把歷史難題融入生活體驗,從地理山河、飲食文化、文字、節日、交通等等方面切入,生動描述國家的由來和發展,冀能填補國情教育的空缺。
《認識中國》系列報道之二

相關文章:《認識中國》|與歷史學者陸人龍對話——歷史學習可以是鮮活的

化解國民身分危機:幫助年輕人認識國家

提起歷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世界戰爭、君主立憲、中日關係⋯⋯這些宏大的歷史敘述,很多時候反而導致我們忽視了追溯本源的過往。而《認識中國》叢書則放棄了傳統的年代劃分和重大事件紀要方法,而是從地理山河、飲食文化、文字和古書等等角度切入講解中國的人文歷史淵源和特點。

談到《認識中國》最初構思,三聯副總編輯李安不假思索的說出了她的想法:「香港青少年最大的問題是國民身份認同上出現危機,這與他們對國家歷史文化認識不足有關,也跟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有關。」

「去年(2020年)我參與了一項調研,有機會看到全港中學的通識課本及參考書,主要是《現代中國》及《今日香港》部分,發現很有問題。」注意到很多學生在國民身份認同問題上都存在很大的誤區,李安很是擔憂,「出版人是社會的觀察者,我看到了社會有這個需要,但又發現沒有合適的讀物。」她開始構思出版一套國民教育的叢書,而且希望從小學生開始,幫助他們了解國家歷史文化。

出版這套歷史書,也是李安和香港大學歷史學者陸人龍誤打誤撞的緣分。早在2017年的時候,李安就注意到陸人龍在給香港公務員講授中國歷史和國情教育中積累了很豐富的素材,所以後來構思《認識中國》,李安第一時間想到要邀請陸人龍做主編,畢竟「給孩子讀的歷史書,不能有半點馬虎和戲說,要由專業的解讀給孩子更深的領悟。」電話打出去,意外的是陸人龍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他(陸人龍)放下還未完稿的《中國文化地圖》,投入到《認識中國》的籌備中來,唯一條件是希望參與撰寫系列的大綱細目。」李安後來才知道,陸人龍早就想出版這樣一本書了,甚至連書的名字都想好了。

李安(左)表示,日前剛推出的首四冊,是先讓小朋友對中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龔嘉盛攝)

填補國情教育空缺:教科書掣肘太多

「我是《地理山河一》及《地理山河二》的責任編輯,(整個出版過程中)可以說是重新認識了一遍中國。」李安規劃,先給小朋友一個大致的概念,後面的內容再慢慢推進到歷史演變,層層加深,因為「中國的地貌是如此複雜多變,資源物種是如此豐富,在這套書中都有非常系統的呈現,可以說令人賞心悅目。」

記者問起既然國民教育板塊亟需填補,為什麼出版教科書?李安快人快語:「一是目前仍沒有國民教育這一科;二是一旦進入課程範圍,大家就很容易落入考試的窠臼,掣肘太多,很難博古論今,自由發揮的空間太小。」

確實,在現行的歷史課中,課本要為考試而服務,難免有特定的應試要求和內容,與考試無關的通常就需要忽略。而李安希望可以出版一套讀物,賦予高冷的歷史以人間煙火,讓歷史不是只有生硬的事件紀年、人物生平:「這本書的編纂方式同傳統歷史科課本很不同,它不是講治亂興衰,而是從地理山河講起,地理又是一切歷史的基礎。」

《認識中國》講求「以文化學歷史,以歷史學文化」。(戴小橦攝)

香港圖書市場空缺:鮮從文化史上下功夫

回想起整個出版過程,李安仍歷歷在目,例如為了更直觀地展現中國之美,需要配上大量實景插圖。她說著說著,順手抽出《認識中國:山河地理一》為例解釋:「國花牡丹花的圖案,幾百張都都沒有挑出一張合適的,最後輾轉找到喜歡收藏中式擺設的朋友,我和攝影師到人家裏親自拍的。」從構思內文到圖片配合,一路頗為不易,「他(陸人龍)對內文和配圖,一定要完美到滿意為止,(整個過程)大家要付出無比的耐心與毅力。」不過看到成果後,李安覺得一切都值得。

翻開《認識中國》,一幅又一幅生動的高清圖景映入眼簾,有大氣磅礴,亦有曲水流觴;有大漠孤煙,亦有小橋流水,這樣的呈現在市面上的歷史讀物中是極為少見的。「一般而言,資料扎實、有解釋史料的獨見性,能公允地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便是好的歷史書。」李安坦承,《認識中國》並不適用於慣常的這種評價體系,「它不是學術性著作,也不是狹義的歷史書,而是舉凡地理、飲食、文字、家族、人口、節日、交通等,均可以融會貫通、共冶一爐。」

李安強調,這套書講求的是「以文化學歷史,以歷史學文化」,例如運用大量比較法,像是土地面積世界排第幾,人口數量排第幾,在比較中理解國家在世界的位置,「這也是本系列選材的特色,是為不同年齡層提供基本概念及常識,而非巨細無遺。」她觀察到,很長一段時間裏,香港的中國歷史圖書市場存在一個空白——探究經濟、建築等等行業歷史的書籍一應俱全,但是就是沒人在「文化史」上下功夫。

李安(右)認為,國民教育是每個國家都需要的,希望讀者藉此思考中國的重要性。(龔嘉盛攝)

「國民教育是每個國家都需要的,學生通過自我探索與國家的血脈相連。」李安談及,日本的國民教育也是從地理開始講起,但她並不同意把《認識中國》定位為「小學生讀物」,反而認為「成年人讀者看了也很感興趣,有朋友同我講,每晚和家裡的小朋友一起閱讀,好像看故事一樣,可以很輕鬆地讀完,同時又學到新知識,在親子時光可以促進對國家歷史的了解。」李安解釋,《認識中國》擺脫了所有歷史讀物都艱深晦澀的標籤,即使幼稚園的小朋友,也能夠通過父母的講解,在深入淺出的敘述中,思考中國的重要性。

不受銷量和固有認知掣肘,認認真真做內容,讀者產生了興趣,才會想進一步深入瞭解。「這套書正式上市才一個月多,就有讀者反饋表示買不到好緊張,也有學校校長表示會批量訂購。」這讓李安大受鼓舞,「如果覺得在某方面做得不夠,相較於一味批評指責,不如身體力行親自做一套可以幫到學生、老師、家長的讀物,進一步推動國民教育的發展,我們一定要做好,這是責無旁貸的。」

《認識中國》系列報道:《認識中國》|與歷史學者陸人龍對話——歷史學習可以是鮮活的《認識中國》|與資深出版人李安對話——以文化學歷史填補教育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