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會議 · 上|審議式民主實驗 拓青年論政空間盼在港落地開花

撰文:李淑瑤
出版:更新:

最低工資應否大幅提升?標準工時應否立法限制?退保醫保應否強制執行?......這些問題反覆討論多年,但特區政府總以社會存在極大爭議為由擱置;如果全港市民都有權力決議政策,大家會基於「二元對立」而嘈得不可開交,還是能夠實事求是地達成共識?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聯同香港新方向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較早前合辦全港首場「審議式民主」實驗,嘗試探索更加適用於香港的「公民參與」模式。

一連兩日的「港鐵票價青年傾」論壇,公開招募了30多名18-40歲年輕人,就「該如何平衡商業原則及市民對港鐵票價的期望,以調整票價調整機制」進行深入討論。(MWYO攝)

全港首場審議式民主實驗

「代議民主」傾向以「少數服從多數」決策,「審議式民主」旨在促進公眾以公共利益作為共同價值訴求,因應某項政策或議題進行平等、公開、理性的磋商,找到共識。適逢特區政府正與港鐵公司就票價調整機制進行檢討,而社會對於港鐵應該如何平衡商業原則和市民期望向來頗有意見,MWYO和張欣宇於2月4日及5日合辦「港鐵票價青年傾」論壇,看看參加者能否經過充分認識、表達、思考和協商,達成人人接受的結論。

30多名18至40歲的青年,經過14個小時的頭腦風暴,期間就「調整票價應該考慮因素」、「如何調整及改善現時機制」、「其他更好方法釐定票價」三大問題進行討論,並向曾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的公共行政學者張炳良、曾任九廣鐵路公司管理局主席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大學經濟學系講師阮穎嫻三位專家反覆請教,最後成功通過小組共識再達成大組共識,建議港鐵引入利潤對沖機制。事後,張欣宇已約見政府反映意見

在一些人眼中,論壇微不足道,但對主辦方而言,這場一場關乎「審議式民主」能否成功在港落地開花的社會實驗,更是探討青年可以如何更好參與公共事務的一大機會。

證青年有能力理性論政

「我真的很感動。」擔當「旁聽者」的張欣宇,在論壇結束後告訴《香港01》,活動更令他相信,年輕人絕對可以做到換位思考、積極解答他人疑慮,從而達成共識。

2019年反修例風波過後政治氣氛繃緊,作為風波主要推手的年輕人,議政論政士氣更加低落,「公民社會」發展前景令人擔憂。張欣宇本就希望藉此為青年提供一個了解、討論和分析公共行政的平台,又承諾日後將會繼續用不同方式促進青年建設社會。

是次活動負責人、MWYO社區及外展經理陳凱穎也說,事前她曾經擔心年輕人已經不想討論任何公共事務,而論壇證明並非如此,也許他們只是缺乏一些深入了解社會議題的正式途徑,而非真的完全「冷感」。她尤其對參加者的投入和認真感到欣慰,無論是專家分享環節還是大小組討論,他們都準備充足、積極參與,展現出理性論政的模樣。

活動負責人陳凱穎(Nancy)表示,曾經一度擔心年輕人已經不想在討論任何公共事務,也許沒有太多正式的途徑讓題目深入了解一個議題,但今次參加者在活動中表現投入和認真,無論是專家分享環節還是大小組討論,參加者都準備充足、積極討論,展現出理性論政的模樣,讓她感到欣慰。(MWYO提供)

助議員突破政策盲點

論壇最令人緊張的時刻之一,就是六個小組當中,只有一個小組反對港鐵引入利潤對沖機制,其他五組都極力遊說該組,而不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姿態放軟手腳。該組經過反覆思考和討論,最終認同該方案對公共利益具備一定價值,願意投下贊成票。

全場取得共識後,張欣宇向一眾參加者分享他身為議員的內心掙扎:「經常有不少市民前來向我表達意見,但是九個人可能有十二個意見,到底你要照單全收,或是按照自己的判斷來揀選意見呢?」他坦言,一直以來都要求自己在表達意見時要頭頭是道,但總會有心虛的時候,會不斷拷問自己的說話是否具代表性、能否經得起辯論和挑戰。

張欣宇提到,參加者的討論甚至突破了自己在議題上一直存在的盲點,「大家連日來所建立對議題的理解,甚至已經超乎我當年在做鐵路工程師時的時候。」例如根據現行「服務表現安排」,每宗港鐵事故會按「列車服務延誤時數」計算罰款,他本身以為有關機制沒有太大爭議,但在論壇中,不同組別都不約而同地提出,除了延誤時數,「受影響人數」、「傷亡人數」、「繁忙時段」等因素都應該計算在內。就此,他意識到,每個議員和從政者都需要多聽不同意見,才能更好解答市民心中的疑慮。

張欣宇在會議完結時,向一眾參加者分享他身為議員的內心掙扎。(MWYO提供)

盼在香港落地開花

MWYO營運總監葉維昌在總結發言時提醒,參加者不要執著於最後的「共識」,因為這場實驗帶來很多反思,全都比「共識」更加重要,包括:是次「共識會議」方式呈現的「審議式民主」,是否實現「公民參與」的最好方法?社會還有什麼議題,適合用「審議式民主」進行討論?要讓多少市民參與、參與到什麼程度?全都值得社會思考。

「我們不需要追求100%的共識,就算最後未能達成大組共識,最重要是要紀錄下大比數支持的原因、其餘組不支持的原因,並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那些少數人提出的疑慮——這才是對於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東西。」陳凱穎也向《香港01》憶述,無論討論有多激烈,她始終堅持不以投票方式達成共識,因為「共識」是要讓參與者感到自己的意見被聽見、被考慮,若然執著於「達成共識」,反而會失去討論的意義。

陳凱穎又透露,MWYO將會就論壇發表研究報告,根據參加者填寫的四次問卷調查,分析他們在不同階段對議題的認識和態度,歸納出推行共識會議的經驗。另外,有參加者反映,之所以出席論壇事源有望向體制內反映意見,陳凱穎因而有意與更多立法會議員或體制內不同組織合作,推動「審議式民主」和「共識會議」在香港「在地化」。

那麼,參與這場「審議式民主」實驗的年輕人們,又有着怎樣的體會和反思呢?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