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周小松 X 邵家輝|「補充勞工計劃」慘變「雞肋」?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人力短缺是短期還是長期?到底缺少1萬還是5萬人?改善薪酬待遇可以吸引僱員?僱主大幅加薪都請不到人?隨着特區政府周二(6月13日)公布為運輸業及建造業特設的輸入勞工計劃,並容許輸入以往禁止的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工人,輸入外勞爭議似乎告一段落,但各方疑慮仍未消除。《香港01》邀請代表勞資雙方的立法會議員——勞聯秘書長周小松和自由黨主席邵家輝,圍繞人力短缺是真假議題、「補充勞工計劃」有沒有效、改善薪酬待遇能否提高勞動力等等問題,隔空對話。

各行各業鬧「人手荒」,酒樓等飲食業尤為嚴重。資方希望政府繞過「補充勞工計劃」,盡快輸入外勞,滿足人手需求。(羅君豪攝)

特區政府周二(6月13日)公布為運輸業及建造業特設的輸入勞工計劃「允許最多輸入2萬名外勞,並要求僱主為其提供宿舍,或租用政府提供的中央宿舍;同時又宣布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容許未來兩年輸入以往禁止的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來港工作,包括侍應、收銀及售貨員等。此前行政長官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率先透露是次有限度輸入外勞的三大原則:保障本地勞工就業優先,如要輸入勞工,只針對人力明顯不足的行業,以解決有關行業的迫切人手短缺問題;保障本地勞工的工資收入,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相關職位的工資中位數;以培育和增加本地勞工為主,引入外來勞工是輔助性及非永久性措施。然而,對於基層工友而言,仍有不少疑慮。

勞工界議員周小松強調,現有「補充勞工計劃」一直行之有效,而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宜能夠扮演監察角色,防止僱主濫用輸入外勞機制,從而保障本地工人權益,畢竟始終有部份人根本無法「升級」。但他也承認,「補充勞工計劃」存在優化空間,例如可以將原本審批所需的五個月時間,壓縮至兩三個月,從而提高輸入外勞效率。

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則認為,「補充勞工計劃」並不完美,因為審批時間太長,而且僱主需為僱員提供住房。被問及「濫用機制」的憂慮,邵家輝不以為然,表示申請文件需要僱主蓋章作實,不能作出虛假聲明,否則將會面臨刑事罪罰;他還說,「社會上是有很多人騙錢,你要犯法我也阻止不了,不然就不需要監獄。」至於勞工團體向來爭取透過改善薪酬待遇和家庭友善政策以釋放勞動力的倡議,邵家輝批評那是「混淆視聽」,因為當下會工作的、能工作的,基本上都已經在工作了。他又提到,香港社會非常富裕,「有些人給他老婆30萬家用,她出去工作只有幾萬塊工資,那她為什麼要工作?而且香港人喜歡存錢,一般都有積蓄,並不迫切要找工作。」

以下是周小松和邵家輝隔空對話的文字實錄下集。

政府6月13日公布輸入外勞特別計劃。(Facebook專頁添馬台圖片)

「補充勞工計劃」行之有效?

香港01:「輸入外勞」爭議主要圍繞兩大問題:一是怎樣判斷哪些行業需要輸入外勞;二是怎樣輸入外勞才能解決勞工短缺的問題。政府本身設有「補充勞工計劃」,允許僱主以不低於相關職位的每月薪金中位數,申請輸入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同時訂定不能輸入的工種清單,涵蓋零售業、餐飲業、建造業在內的26個基層職位。勞工處主導審批程序,過程中需要諮詢勞顧會的意見。連月來,不乏資方代表批評機制准入門檻高、審批時間長、清單已不合時宜,要求繞過「補充勞工計劃」及勞顧會。政府亦曾因應疫情期間的護老需求,有時限地放寬輸入內地護理員。你們認為優化前的「補充勞工計劃」是否存在問題?一個個案從申請到批准需要多久?機制又是否存在優化的需要?

周小松:你可以看到「補充勞工計劃」一直行之有效,2017年以來每年平均輸入3,000人以上(見下圖),去年輸入人數更升至5,800多人。即使是機場第三跑道工程、啟德體育園、港珠澳大橋等多個工務工程同時上馬所導致的短期而即時的人勞動力需求,機制亦有效審批申請,大批輸入外勞。

我在2019年擔任勞顧會的勞方委員。現時審批個案需時大概五個月,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僱主需要在本地招聘四個星期,證明無人入行;然後,勞工處轄下的補充勞工科會審批申請書,評估僱主的申請需求、在職本地僱員數目、僱主的業務及財政狀況,大概需時三個半月時間;最後,勞顧會需要諮詢行業工會,平均耗時十日至兩星期。例如申請輸入電工,我們會諮詢電器工程工會,了解本港電工的人手供應情況,如果人手足夠有餘,根本無需輸入外勞,只需要舉辦招聘會,就能夠填補職位空缺。

勞顧會的監察角色,有效防止僱主濫用輸入外勞機制。這樣既能夠解決行業的人手問題,又能保障本地勞工權益。政府可以嘗試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如果社會就個別行業已經有「無人入行」的基本共識,政府可以考慮壓縮本地招聘時間至兩個星期。勞工處亦可以增聘人手,加快審批程序。

最初設立26個禁止輸入外勞的工種清單,正是基於一種社會共識——這些工作技術門檻低,容易培訓,不缺人手,無人入行的唯一原因是過於苛刻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所致。我們認為有必要保留清單,這樣才能確保基層工種不被外勞取代。除非是有個別工種出現短暫而大量的人力資源需求,或者港人的工作取向出現變化,部份工種在20年後將會無人入行,屆時政府可以「擰鬆」機制,限時限額循「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外勞。

翻查2017年至2021年「補充勞工計劃」的數據,年均獲審批數量佔申請數量接近六成以上。(立法會文件截圖)

誰在拖長外勞審批時間?

香港01:這份清單裡,有哪些工種可以「擰鬆」?

周小松:這要交由勞顧會討論。在我看來,這26個工種其實都不缺人,像建造業的噴漆工,以前一定有人做,但如果說現有人手跟不上近年大增的年均工程量——工務工程從2022年開始,持續增長至每年超過1,000億元,連同私人市場,整體的工程量預計將會增長至每年3,000億元的水平,那可以循現有機制輸入外勞。

但這樣的工程量不可能長期維持,總有一天會回落至穩定水平。到時候,行業不能依靠外勞。至於這一份清單,原則上是應該予以保留,從而避免本地基層工人被外勞取代。

香港01:勞方說「補充勞工計劃」存在優化的空間,可以將五個月的審批時間,壓縮到兩三個月。資方為何仍要強調繞過機制和勞顧會?

邵家輝:只可以說計劃並不完美。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僱主要為輸入勞工安排住所,比如租劏房給他們住,也要六七千元的成本,居住和工資成本已經飄離市場。這種要求並不合理,自然把絕大部分需要人手的僱主,拒諸於門外,所以每年只有數千宗申請。二是勞顧會中勞資雙方代表各佔一半,容易出現爭持不下的局面,拖長審批時間。

政府本身設有「補充勞工計劃」,允許僱主以不低於相關職位的每月薪金中位數,申請輸入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同時訂定不能輸入的工種清單,涵蓋零售業、餐飲業、建造業在內的26個基層職位。(資料圖片)

繞道或致機制被濫用?

香港01:但翻查2017年至2021年「補充勞工計劃」的數據,年均獲審批數量佔申請數量接近六成以上,並無資方形容的審批困難。

邵家輝:但你看看澳門輸入外勞的情況,45萬勞動人口當中有大概15萬人為外勞;新加坡約350萬的勞動人口裡,除去外傭,有大概76萬的基層外勞。香港367萬勞動人口,一年只有5000名外勞,這無需再多解釋。如果這套機制有效,就不會有這麼多爭議。機制高成本、難申請、審批時間長,這對於本港正面臨的人手短缺問題,都是障礙。

香港01:但這些障礙能否消除?對於政府而言,勞顧會只是非法定的諮詢機構,審批外勞的主導權由始至終都在政府手裡。按理說,勞顧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邵家輝:是的,勞顧會始終是諮詢架構,審批權在政府手裡。政府也想繞過勞顧會,不然,為什麼要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額外輸入3000名護理員?早前(5月5日),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拜會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夏主席要他解決香港人力短缺問題。你要國家領導人過來提醒你,你都做了些什麼?

香港01:勞方憂慮假如繞過現行的「補入勞工計劃」和勞顧會,很容易出現濫用機制的情況。您怎樣看?

邵家輝:你覺得會怎樣濫用?

香港01:開空殼公司,請人過來做與申請目的不符的工作,或者不按照員工比例聘請外勞......

邵家輝:政府文件是要簽名的,虛假聲明屬刑事罪行。可以派人定期巡查,或者查看他們的帳本和強積金紀錄。社會上是有很多人騙錢,你要犯法我也阻止不了,不然就不需要監獄。

本港的平均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在20年後,專上教育水平人口將佔大多數,政府無疑需要重新評估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求。

還有沒有勞動力可以釋放?

香港01: 部份行業自疫情以來,面臨着市場需求的改變和科技的進步等挑戰,被迫轉型。而本港的平均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在20年後,專上教育水平人口將佔大多數(見上圖),無疑需要重新評估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求。你認為政府需否制訂一套根據長遠經濟規劃而定的輸入外勞方案?

周小松:一方面可以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另一方,制定長遠的人口政策,預測人力需求,推出相應的人力資源政策,考慮科技發展因素,同時推出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港人的勞動參與率,現時57.7%的勞動參與率相對較低,其中男性參與率為63.9%,女性為53.1%。政府可以推出更多家庭友善措施,例如推一步推廣由教育局與勞福局合作的課後托管班,讓婦女在6點下班後才到學校接子女回家。企業可以推出更多彈性工作安排,並以先聘用再培訓的方式,吸引更多料理家庭的婦女勞動力,重新投入職場。政府可以分析從事非經濟領域人士的學歷、年齡,以及地區的職位空缺,做好職位匹配。

面對科技進步的挑戰,基層工人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香港並非福利社會,難以支援大量的基層失業工人。我認為香港有必要保留一定數量的基層職位,不能完全依賴外勞任職基層職位。始終有部分人是無辦法「升級」的。

邵家輝:像香港的房屋問題,有多少人、多少土地、每年多少建屋量,全都有統計。房屋政策是一個「明知而不為」的問題,人口政策也是。但我並不完全怪責政府,政府亦有做恆常的人力資源推算和人口普查,惟因「反修例」和疫情的出現而大失預算,導致本港現時陷入勞工短缺的困境。勞方經常說要釋放婦女勞動力,要設立更多的托兒服務,但有人做托兒服務、有人照顧我家的長者嗎?再者,香港是一個非常富裕的社會,有些人給他老婆30萬家用,她出去工作只有幾萬塊工資,那她為什麼要工作?而且香港人喜歡存錢,一般都有積蓄,並不迫切要找工作。當社會整體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大學畢業會願意洗碗、做基層工作嗎?很多釋放勞動力的說法,都是混淆視聽。現在基本上能工作的,都工作了。

香港要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科技發展是必然趨勢。像現在香港有愈來愈多的工務工程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直接建好一層樓再搬到工地組裝,大大節省行業的人手需求。我們應該在輸入外勞填補基層工作職位空缺的同時,大力培訓本地人,讓他們適應科技發展,擔任中層以上的職位。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基層職位被科技取替,經濟發展形勢突然改變,我一定先照顧香港人,始終親疏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