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工程師罹患大腸癌!自爆最愛吃這2類食物 醫生搖頭提3項建議

撰文:田中貴
出版:更新:

進食過量紅肉,容易患上大腸癌!台灣1名醫生指出,有1名35歲工程師無肉不歡,「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最終該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三期,腫瘤甚至轉移至肝臟。

醫生提醒「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即使病人要補充蛋白質,都可以考慮食用雞蛋和白肉,最重要的是每日食用5份蔬菜和2份水果,就能保持腸道健康。

該名35歲工程師非常喜歡牛扒、牛肉麵、加工肉品包括培根、香腸,估計因而罹患大腸癌。(示意圖/資料圖片)

35歲男病人無肉不歡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記得10年前有1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35歲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接受手術後腫瘤轉移至肝臟,心灰意冷前往其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劉醫師獲悉對方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非常喜歡牛扒、牛肉麵、加工肉品包括培根、香腸,估計因而罹癌,之後才開始吃素。

劉醫師在帖文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維持不了身體許多功能,可能不用太介意攝取動物性蛋白或植物性蛋白,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時,才考慮動物性或植物性蛋白。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提醒,每日一定要食用至少5份蔬菜以及最多2份水果。(示意圖/gettyimages)

加工肉品被列為一級致癌物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則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紅肉包含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和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

劉醫師建議癌友先食用雞蛋及白肉,以補充蛋白質。(facebook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圖片)

每日食用5份蔬菜2份水果

劉醫師認為「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紅肉總量切勿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量」,每日一定要食用至少5份蔬菜以及最多2份水果,蔬菜包含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致癌物質和大腸黏膜接觸時間,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

至於癌症病人接受化放療時,醫生和營養師會建議患者食用大量紅肉,以補血和補充體力,和少吃紅肉概念產生矛盾,劉醫師建議癌友先補充雞蛋及白肉,例如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加上足夠豆類穀類植物蛋白,一旦維持一定的血紅素和白血球,就不必進食紅肉,否則補充紅肉也是恰當的。

(facebook專頁「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