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 Mask|湯博士顯微鏡放大研究口罩物料 5大重點分析實際功能

撰文:卓柏安
出版:更新:

Cu Mask(銅芯抗疫口罩)於今日(11日)開始由香港郵政派遞,但即使有口罩仍然叫人卻步,皆因當中的銅芯設計令不少市民擔心會影響健康,而且清洗之後再次使用未必能達到預期功效。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湯博士)在專頁上分享他對Cu Mask的個人意見,當中解答了清洗口罩未必能有效清潔過濾層、報告結果未必真實反映使用時的功能下降及銅粒子的毒性問題等等。

湯博士在facebook專頁「湯博士的物理空間」上分享對於Cu Mask的個人意見。(fb「湯博士的物理空間」圖片)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湯博士在facebook專頁「湯博士的物理空間」上分享對於Cu Mask的個人意見,他稱口罩共有6層,主要的濾芯佔4層,而當中只有2層有實際的效能,「過濾層主要負責過濾微小粒子,而抗菌層帶有銅,能抑制細菌和病毒」。

在800倍的電子顯微鏡放大下,可以看到Cu Mask過濾層的纖維結構和密度與一般口罩分別不大,但相比起醫療級口罩「纖維密度就明顯較疏了」,而濾網纖維密度夠高再加上纖維上的靜電,就可以捕捉到甚至比微米更小的粒子。由於Cu Mask的纖維間孔洞約為10分1亳米,因此過濾功能很小,口罩抗菌主要靠銅。而放大過萬倍再加上X射線光譜後,可確認口罩有銅或者是氧化銅微粒。

+5

Cu Mask在官方網站上表示,口罩已經通過ASTM F2100-19 Level 1測試,口罩分別在沒有洗過、清洗40次、清洗60次的情況下進行測試,其中清洗60次之後的顆粒過濾率(PFE)已經低於95%,壓力差亦高過5,開始不再符合ASTM Level 1的要求,因而需要更換。網站上雖然有列出某種布料可以抗菌和抗病毒,亦注明測試布料與Cu Mask所使用的一樣有氧化銅,但相關資料未見於報告內,「測試所用的布料也似乎與銅芯口罩所用的不同」。

↓↓↓ 特首林鄭月娥於上周一(4日)宣布向香港市民派發Cu Mask ↓↓↓

+4

湯博士根據上述資料,得出以下5點看法,強調是「盡可能基於客觀科學知識和現有資料而提出,沒有其他考慮」:

1.抗菌層的銅粒子未必能有效消毒過濾層:

銅或氧化銅粒子要有效抗菌或抗病毒,先要可以與銅有接觸及有水份可以令銅釋放離子。即使飛沫可以解決水份問題,但仍未解決接觸的需要。由於抗菌層纖維稀疏,微小的粒子很可能到達過濾層的纖維內才會沉積下來。不過在微觀尺度下,緊貼的平面實際上接觸的平面面積或只有千分之一,兩塊凹凸纖維的表面就會更加少,因此即使抗菌層與過濾層相鄰,但物理上的接觸不足,所以無法發揮抗菌能力,過濾層污漬只可靠清洗除去。

2.洗滌不能有效清潔過濾層:

根據官方指引,清洗Cu Mask時不可以「擰」或「扭」,以免破壞纖維結構,換言之只可以放在肥皂水中浸泡或輕揚,惟過濾層纖維的空隙很小,材料一般沒有親水屬性,假如沒有足夠外來壓力,未必可以將污漬沖走,一旦累積的污漬達數十天之後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 Cu Mask正確清洗方法及注意事項 ↓↓↓

+8

3.報告的測試結果未必能反映實際使用時的功能下降:

報告未有說明,口罩在每次洗滌之後有沒有因為使用而出現的損耗。湯博士指出,令口罩功能隨時間變差的原因,很大機會是空氣污染物累積在過濾層,未必與口罩不斷經過洗滌有關。

口罩使用時遇到污染物可能堵塞纖維間的空隙,減低透氣性,嚴重的更可能不能清潔乾淨,令空氣並非經過濾層而是由側邊的嚹隙進入。湯博士認為,想測試這個影響,就應該在每次洗滌之後將口罩戴在模擬呼吸機上,甚至是由真人試戴,在不同環境模擬人體呼吸6至8小時,令口罩可以累積污染物,「如果欠缺了這一步,得出口罩可重用多少次的結論意義不大」。

4.教育大眾保養口罩的難度:

口罩雖然有指引,但並非所有人都明白及做到。湯博士說,長者知道濾芯可以洗,但亦會怕洗不乾淨,結果「又扭又擰」,再加上天氣潮濕令濾芯難以乾透。長者們如不知道如何將濾芯拆出的話,晾足一晚同樣未必可以乾透。湯博士強調,他經常叫人不要戴濕的口罩,因為病毒可以透過水膜擴散,增加染病風險。

5.銅粒子的毒性問題:

雖然可能有少量銅粒子因為長期使用而掉出,但以其大小及空氣流動速度而言,基本上難以穿過過濾層被人體吸入,但這只是顯微鏡看到的情況。湯博士認為,「纖維上有沒有更小的粒子、或是否會釋放游離的銅離子,有多少機會被吸入,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很多納米粒子的毒性在科學上還未完全清楚,把這些東西放在鼻子上長遠是否有風險,還需要深入研究」。

同場加映:更多生活百科!(香港01製圖)

↓↓↓ Cu Mask發記方法及步驟教學 ↓↓↓

+5

↓↓↓ K Kwong教分口罩真假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