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代價】調查指四成粉底、唇膏含微膠粒 危害海洋生態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微膠粒(Microbeads)」破壞環境,最終入侵食物鏈,英國有研究指,只要吃半打生蠔,便可能吃下了50顆微膠粒,危機不容忽視。
不少人以為只有「磨砂」的潔面產品才有「微膠粒」,但有調查發現,化妝品如眼影、粉底、唇膏等都含有微塑膠,當中的微膠體積甚至比磨砂清潔產品所用的更細小、更難清除。可惜現時大部分品牌及零售商均未有承諾淘汰非沖洗性產品中的微塑膠。

微膠珠直徑一般少於1毫米,肉眼可能難以看見,落入海中亦難以清除,會被海洋微生物誤當成食物吞下,影響生態。(資料圖片)

綠色和平召集了40名義工,在5間零售商,包括卓悅、卡萊美、萬寧、莎莎及屈臣氏,合共調查了1,413件產品,當中包括726件面部及身體清潔用品等沖洗性產品(rinse-off products),以及687件化妝品及防曬產品等非沖洗性產品(leave-on products)。結果發現,能查明成份的產品當中,有37.5%的產品(219件)列明含有微塑膠成份,包括37件沖洗性產品和182件非沖洗性產品。

另外,差不多半數產品(698件)並無清楚列明成份,或只以日文、韓文等一般市民難以看懂的語言標示成份。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綠色和平圖片)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指出,市民普遍以為只有磨砂清潔產品才含有微塑膠,但其實化妝品的情況更為嚴重:「今次調查發現,眼影、粉底、唇膏等化妝品都含有微塑膠,當中含有的微塑膠體積甚至比磨砂清潔產品所用的更細小、更難清除。而更令人擔心的是,現時絕大部分品牌及零售商均未有承諾淘汰非沖洗性產品中的微塑膠。」

連佩怡又指,根據醫學硏究,尺寸少於100納米的物質有可能被皮膚細胞吸收,對人體造成更直接的影響,為市民健康及保護海洋,品牌及零售商應該淘汰包括沖洗性產品中的微塑膠。

近年微膠珠被廣泛使用於個人護理產品中,如磨砂洗面膏、沐浴露和牙膏等,標榜具磨砂潔淨及去死皮等功效。(資料圖片)

連佩怡認為,現時主要的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零售商淘汰微塑膠承諾參差不齊,承諾的產品類別及執行時間各有不同,令市民非常混淆。近半數產品並沒有清晰的標籤,容易誤導消費者。

她呼籲,作為有良心的零售商,除了要確保產品不含微塑膠外,亦應向市民提供更多產品資訊,讓消費者安心購買。

微膠粒如何危害海洋生態?

微膠珠被廣泛使用於個人護理產品中,標榜具潔淨及去死皮功效。每次洗面後,用水一沖,微膠珠就會連同污水一同流入大海,因為微膠珠體積非常細小,直徑少於1毫米,即使是污水處理廠也隔不走。海洋生物會吃下微膠珠,但因為不能被完全消化,會令生物消化能力變差,削弱吸收能力,最後導致死亡。

此外,微膠珠表面會依附及積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例如農藥、塑化劑及防燃劑等化學物質。當海洋浮游生物吃下微膠珠,污染物會經環境轉移至生物,這過程名為Bioaccumulation(生物累積),毒素進入食物鏈,位於食物鏈愈高層的生物,體內累積的濃度會愈高,例如在海鳥體內就發現很高濃度的毒素,這是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

外國環團「plastic soup」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式,只要掃瞄產條碼,就可知是否含有微膠粒。(程式截圖)

想了解自己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是否含有微膠粒?外國非牟利團體「Plastic Soup Foundation」就建立了資料庫網站「Beat the microbead」,將含有微膠粒的產品列成清單,只有搜尋就知道化妝及護膚產品是否對環境有害。除此之外,亦可以從產品成份中查看是否有以下塑膠:

調查中含微膠產品完整名單<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