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廢墟】中環街市荒廢14年仍燈火通明 攝影師:盼感召更多人

撰文:張定明
出版:更新:

這座城市,寸金尺土,卻容得下大型建築在市中心荒廢十多年。這一代人,嘴邊盡是「土地問題」,其實「城市有好多地,只係我哋有冇去善用同保育」。
憑一部相機,一個鏡頭,廢墟攝影師Sing Chan,將廢墟內的人文痕跡保留,用相片感召更多有心人,推動保育的重要性,「以前以為政府決定咗嘅嘢,冇得改變」,原來行多一步,關注多點,讓聲音傳遍角落,有機會改變城市面貌。

中環街市裡頭的格局,仍停留在14年前檔販離場的那一刻。(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每個廢墟都在說故事」,建築物雖不懂說話,卻反映在客觀環境、擺設,呈現生活留下的痕跡,說出一個時代的故事。任職平面設計師的Sing Chan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4年前接觸廢墟攝影,有次經過一個「廢村」,被裡頭已廢棄的格局,真實面貌,深深吸引,便開始探聽座落城市的各個廢墟。

中環街市荒廢14年,仍重門深鎖。(張定明攝)

中環街市閒置13年 每晚燈火通明

幾年間,Sing Chan到過香港數以百計的廢墟拍攝,年初更開設相展、出書。其中念念不忘的廢墟就是中環街市。街市四周車水馬龍,位處城市中心,即使旁邊的甲級寫字樓月租平均每呎百元,但街市閒置14年,仍然荒廢,每晚有保安在內駐守,開啟全部燈光,但裡頭的格局卻停留在14年前檔販離場的那一刻。

中環街市,雖荒廢14年,每晚有保安看守,仍然燈火通明。(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冇人想見到落地玻璃幕牆,飄浮嘅空中綠洲,呢個已經唔係本來面貌」,市建局6年前選出「漂浮綠洲」作為活化中環街市計劃設計,最終因造價昂貴,高達逾10億元建築費而被擱置。直至去年3月,城規會才有條件通過「簡約」活化方案。「政府成日話公眾諮詢,但市民有時過晒期都唔知發生咩事」,這個時候,廢墟攝影便能喚起公眾關注作用,「睇到相,讓更多人窺探到內在,讓更多人提出保育建議」。

街市外面,就是租金昂貴的商廈。(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本來只係用影相去保留眼前一切,預咗有一日會消失」,有人指這個想法「好消極」,令Sing Chan走多一步,除了開相展、辦分享會、出書之外,他計劃將4年前成立的facebook專頁荒凝止息,以同名設立關注組,「走多一步,發聲都方便啲,為城市保育出多分力」。

逾130歷史平房遺址 座落城市中心

Sing Chan非常熟悉中區各處廢墟,穿過中環旁邊行人天橋,在鬧市轉個彎便走進中環閣麟街,通過一條後巷,面前就是有逾130年歷史的平房石牆遺址。「呢度真係好唔起眼,就算附近居住,返工都未必知呢度有個遺址。」

閣麟街遺跡,由10棟「背靠背」唐樓群組成,以廣東青磚建成,翻查資料,1889年後已禁止以青磚建屋),改為紅磚。而當年建築為了用盡空間,10棟樓房互相緊靠,但這般密集的建築導致本港出現嚴重瘟疫,直至1903年,港府立例禁止興建沒有後巷的樓房。

「背靠背」的石牆,為第一代的唐樓建築,以青磚「一橫一丁」建築方法興建。(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經中西區關注組、城西關注組不斷追查資料下,估計建築年份可溯至1879年,力證這幅碩果僅存的青磚牆有逾130年歷史。Sing Chan除了靠相片說故事外,亦不時與關注組交流資訊。可惜,經保育團體與古物諮詢委員多翻周旋下,古蹟辦向古諮會最新提交的文件顯示,建議不需為遺址評級,意味已納入重建範圍的古老磚牆難逃拆卸命運。

Sing Chan非常熟悉中區各處廢墟,在鬧市轉個彎走進中環閣麟街,通過一條後巷,面前就是有逾130年歷史的中環閣麟街平房遺址。(張定明攝)

根據現行評估古跡的程序,建築物需交由古物諮詢委員會討論,評定歷史建築級別,分為一級至三級。

一級歷史建築

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二級歷史建築

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三級歷史建築

具若干價值,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歷史建築評級以一級為最高,表示該建築物具特別重要價值,但只屬「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古物事務監督無權阻止業主對歷史建築作任何改動,政府只能依靠換地或提高地積比等誘因,鼓勵業主保育歷史建築。

「就算評咗級,業主都可以自行決定拆咗佢」,Sing Chan嘅嘆,評級只屬行政制度,只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才有條件升格成為法定古蹟,有法律保障。

以一級建築山頂何東花園為例,政府曾於2011年一度將其列為暫定古蹟,為期一年,為阻止業主拆卸。政府又提出換地方案,爭取業主保留花園。最終暫定古蹟期限屆滿,事件擾攘近兩年後,何東花園於2013年終被業主清拆,不予保留。

逾150年歷史的中環閣麟街唐樓遺址,座落於城市中心。(張定明攝)

城市的內涵 建基於保留多少歷史

「作為一個人,讀書可以增加內涵。一個城市,內涵是建基於保留幾多歷史」。建築留下的舊物舊回憶,並不值錢,卻比美輪美奐的摩天大廈有人性得多,有人情味得多。他舉例,「唔想再有第二個1881」,這些為保育而保育的東西,令人覺得是大型名牌商場,多於水警前總部。「就連途人、遊客想知多啲,都要報團報名預約,唔能夠好輕易接觸原物嘅舊歷史」。

前身是水警總部的1881 Heritage,被Sing Chan批評為「似大型名牌商場,蓋過保育意義」。(網上圖片)

每一個廢墟,都曾經風光,裡頭盡是數之不盡的故事。那邊廂,推土機輾過一個又一個的人文痕跡,這邊廂,有一群人用鏡頭去保留廢墟各個故事,縱使成效卑微,也是一種人情的表現,就如Sing Chan表示「如果攝影可以令人想發挖一個城市嘅歷史,已經好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