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鯇魚食到一半驚見2條線狀物 事主憂心:史上最可怕嘅寄生蟲?

撰文:朱利安
出版:更新:

【寄生蟲/淡水魚】淡水魚可能有寄生蟲,食用前必需烹煮至熟透!早前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分享照片,指她從街市買來鯇魚,食用時才發現魚內有2條線狀物,頓時憂心忡忡,拍照發帖問:「唔通係史上最可怕嘅寄生蟲???」有網民看後指淡水魚常有寄生蟲,建議樓主切勿繼續食用;但亦有人指淡水魚只要煮熟就沒問題,而且寄生蟲一般不會太長,煮熟後會變軟或「縮水」,懷疑樓主抽出的2條線狀物是「魚腥線」(俗稱「魚筋」),毋須過於擔心。
據食物安全中心網頁顯示,屬魚源性寄生蟲的中華肝吸蟲常見於淡水鯇魚等,市民應煮熟魚類產品,避免感染魚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蟲病。

有網民在facebook發文,指早前於街市買了1條鯇魚,未料進食期間發現2條不明線狀物,從旁邊的薑葱對比下,看出相當長。(fb「將軍澳主場」圖片)

下載「香港01」App,即睇城中熱話

樓主早前在facebook群組「將軍澳主場」發文,並上傳照片,指她在樂富一街市買1條鯇魚回家煮食,但吃到一半才發現有2條線狀物,立即大吃一驚,不禁求教網民,「唔通係史上最可怕嘅寄生蟲???希望有人幫手答」,又形容不明線狀物「佢哋已經死清光」。

有網民看過照片後表示淡水魚經常都有寄生蟲,勸樓主必須徹底煮熟,「正常係有寄生蟲,一定要煮熟」、「成日都會有,所以一定要煮熟」、「淡水魚寄生蟲一大把」,也有建議樓主停止食用,「條魚可能仲有蟲卵,唔好食」。

其中1名網民則留言分享類似經歷,指在數年前曾在超市購買三文魚的食材,但吃到一半時同樣發現1條「白色頭尾都係尖的(東西),煮好耐都係唔易斷」,懷疑是寄生蟲,後來始拍照並拿回超市反映,即獲退款。

相片其後在社交媒體傳開,有人指淡水魚不宜生吃,但只要徹底煮熟則沒問題,「乜蟲都煮死晒,食落肚都係蛋白質,唔使擔心」。亦有人指淡水魚的寄生蟲一般短而細小,而且經烹調後會變軟,而樓主抽出的線狀物則相當長及看似有硬度,相信是魚腥線,長在魚背兩側,這是魚的感知器官,俗稱「魚筋」,屬魚的體內組織。吃了也不會有事。

樓主指鯇魚購於樂富一街市,不少網民勸她停止進食,擔心有感染風險。(示意圖 / 資料圖片)

據食安中心網頁顯示,魚源性寄生蟲在海魚及淡水魚中均屬常見,一些魚源性寄生蟲可感染人類,例如線蟲及吸蟲,屬於吸蟲的中華肝吸蟲常見於淡水鯇魚及相關品種,人類生吃或未有煮熟而進食這些帶有寄生蟲的魚類,便會受感染。

食安中心亦指出,感染小量中華肝吸蟲可全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但感染大量的話則可引致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更嚴重或造成膽管梗阻、肝硬化和慢性黃疸;市民難以分辨淡水魚是否感染中華肝吸蟲,亦無法用肉眼看見其細小囊狀幼蟲,建議市民應煮熟魚類產品才食用,提醒酒、醋、日式芥辣、黃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殺死包括中華肝吸蟲在內的寄生蟲,當以淡水魚作為火鍋及粥品等的食材時,或者魚片切得太厚,須注意淡水魚是否已熟透。

fb群組「將軍澳主場」

同場加映:縮頭魚蝨寄生魚類吸血 最終取代魚舌 世上唯一完全代替宿主器官

(01製圖)

大埔墟一間酒樓的沙巴躉魚頭內曾發現一隻疑似縮頭魚蝨,更險被誤指是「瀨尿蝦」,其實遭「指蝨為蝦」的縮頭魚蝨大有來頭,通常趁機鑽入魚類的口腔,寄生在魚舌上,吸取魚血維生,等到魚舌萎縮便取而代之,充當舌頭為自己及魚吸取營養,由寄生轉為共生,這是世上唯一已知完全取代寄主器官的寄生方式,對人類無害無毒。

大埔墟一間酒樓的沙巴躉魚頭內曾發現一隻疑似縮頭魚蝨。(fb群組「Tai Po 大埔」圖片)
+3

同場加映:《大灣區活好D》肥媽示範食鯇魚魚生 食安中心糾正:易有寄生蟲▼▼▼

《大灣區活好D》肥媽示範食鯇魚魚生 食安中心糾正:易有寄生蟲
+4

同場加映:消委會丨35款乾意粉全部有昆蟲碎片!一文睇清邊款含量最高▼▼▼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