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誰之過?

撰文:余津銘
出版:更新:

中史教科書說到英法聯軍之役、大數西方列強罪狀之時,必然提及聯軍「火燒圓明園」。但聯軍為何要燒這個皇家園林?真的要亂來的話,燒皇宮不是更好嗎?若要知緣由,可從油麻地白加士街的白加士說起。

白加士街的英文名為Parkes Street,是用以紀念英國外交家巴夏禮(Harry Parkes)。眾所周知,英法聯軍之役的導火線之一是亞羅號事件(香港船隻「亞號羅」船員被指涉嫌走私而被捕),在這場事件中,代表英方與清朝官員交涉的就是廣州領事巴夏禮。正因如此,巴夏禮在某些清朝官員眼中是一個可恨之極的洋人。

 

「亞羅號事件」是英法聯軍之役的導火線之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60年8月,英法聯軍抵達天津,在華多年的巴夏禮是與清交涉的代表團成員之一。然而,巴夏禮和部分代表團成員在距離北京只有10英里的通州,被新任欽差大臣怡親王逮捕,成為俘虜,其中巴夏禮還被送至刑部監牢,飽受折磨。

英國全權談判代表額爾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對英方而言,清廷非法拘禁巴夏禮和虐待戰俘是野蠻的行為,因此英國全權談判代表額爾金伯爵進入北京後,打算燒毀皇宮,以作報復,最後在俄、法兩國官員勸止下,才改為焚燒圓明園。由此看來,英法聯軍火燒園明園在某程度上是清朝官員不守國際規例所引致的悲劇——當然,在屢受列強侵凌的清廷眼中,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國際規例可言。

值得指出的是,教科書提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常附上一幅頹垣敗瓦的照片,讓人覺得圓明園被燒成這副模樣。然而,圓明園根本沒有被徹底焚毀,真正將將圓明園拆至「園不成園」的,其實是北京一帶的平民──八國聯軍之役後,京城大亂,民眾經常偷偷把園中木石材料拿去出售(這行為聽起來和現代人很相似)。

也許是為了激起學生的愛國心,教科書總是把清朝寫得很可憐。誠然,戰爭的確很可怕,晚清的平民也真的生活坎坷,但教科書總不應故意將某些事情略去不談,否則就是誤導學子了!

 

教科書經常在提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附上一幅頹垣敗瓦的照片,卻不提北京市民對圓明園的破壞。(網絡圖片)

「中史科商榷」系列文章: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是因為秦法「遲到者死」嗎?

紂王有沒有率眾妖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