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躁底」?不只是生理期影響 更可能是「自我厭惡」表現!

撰文:溫樺
出版:更新:

女生在某些日子,總是特別「躁底」,彷彿看見什麼事情都覺不順眼似的。除了生理上有影響,其實也很在乎我們的「想法」。
法國有一哲學家就曾發明了一個「思考模式」,可以讓人冷靜下來不再抓狂。或許,我們也是時候學習這個「降火」小絕技了!

(《百日告白》劇照)

女性特別日子:情緒更易失控?

不是為女生辯護,原來不少女生都曾因週期荷爾蒙的轉變,而出現抑鬱焦慮、暴躁等現象。女性每個生理週期,體內的荷爾蒙如雌激素、黃體素都會轉變。而雌激素的轉變除了影響女性身體運作之外,同樣亦會影響我們大腦控制情緒,好像影響「安多酚」、「血清素」等影響情緒的物質。更有統計指出,多至9成的女性,曾在月經前出現過不同令人不適的「症狀」,我們稱為PMS( premenstrual syndrome),包括身體物理上的不適如頭痛,以及不同的情緒問題等。在這些日子中,女性特別情緒化、容易憤怒、煩躁,或者有焦慮和想逃避社會的感覺。要減低PMS帶來的情緒問題,我們可以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適量運動保持身心愉快,簡單來說就是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當然,亦可以尋找婦科醫生的藥物協助。

不過,如果你是一年365日都是「阿燥上身」,那麼除了改善生活習慣之外,更要改善「思維模式」!

《外出》劇照

對別人容易抓狂:原因可能是「自我厭惡」?

有些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件小事,可能特別容易觸動我們的神經。好像,為什麼難得在家休息,隔壁屋也會鑽牆裝修?為什麼難得決心跑步,天氣就變差下雨?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黑仔」代表,正正是「連個天都唔鐘意我」。我們甚至會討厭懷有「惡意」的對方,覺得自己被故意傷害,但有想過原來這些想法,或許是來自「自我厭惡」的心理狀態嗎?這種「自我厭惡」的心理令我們總覺得自己是別人嘲弄或傷害的目標,更會在日常生活中「找證據」去證明自己就是的連環不幸事件的主角。心理學者指出這樣的心態很多是來自「童年」經驗,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指責錯失,在這樣的負面成長環境下,亦令我們總會以「最壞情況」的思考模式去面對生活問題。而往往這種負面「被迫害」的心態,令我們總覺別人的冒犯行為是有「惡意」,因為亦令我們容易抓狂、發脾氣或是想要攻擊對方。

延伸閱讀:說話沒趣難「埋堆」?「四部曲」捉緊聽眾心 即變辦公室人氣王!

(《失戀日》劇照)

冷靜10秒,想一想冒犯行為「動機」是什麼?

要學會管理情緒,先給自己10秒時間。想想當小朋友犯錯或是做出了一些無禮的行為時,我們會認為「他無心」、「可能沒人告訴他這樣做不對」等等。會這樣想,是因為我們會猜想他們做出冒犯行為背後的原因。但來到面對「成人」的錯失與冒犯時,人們大多會傾向認為別有「惡意」冒犯。好像某人打尖,是因為他惡意地想「佔便宜」;某人沒跟自己打招呼,是因為他刻意地對你無禮貌。但其實只要多想一層背後的動機,或可以化解我們的不快。可能他可能是搞不清排隊位置,也可能他聽不到我們的「打招呼」而沒有回應。像面對小孩一樣,如果我們可以多考慮別人行為的「動機」,亦可以大大減低我們容易抓狂、不悅的情緒。

延伸閱讀:另一半只懂「教訓」 想訴苦卻愈說愈傷心?情人要的只是……

哲學家建議:先找出那條「刺」!

10秒過後,還是不由自主地躁底抓狂?法國哲學家Emile-Auguste Chartier發明了一個讓人們面對不如意事可以冷靜的「公式」:我們「永遠不要說別人是邪惡」;相反,我們應「找出那條刺」。

《分手說愛你》劇照

即是說,我們要理解到別人「糟糕舉動」背後的原因。令人放下憤怒的方法,是想像別人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也受了不同的折磨或傷害。說到底,無人是完美,亦無人可以24小時保持good behavior。我們不應只看事情的表面,而應要見去理解人們犯錯「背後」的不同可能性。只要理解每個人背後也有他們的難處、問題、悲傷等等,慢慢我們就可以把「憤怒」轉化為「憐憫」,放下導致我們抓狂的多餘執意了。

資料來源:The school of life、web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