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藝術】「假道歉」可從表情分辨 願意先道歉的人更值得珍惜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於本月15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暫緩《逃犯條例》的立法程序、展開沒有時間表的諮詢,周日(16日)民陣大遊行稱有近200萬人參與後(警方則公布經原定路線高峰期為33萬8千人),林鄭月娥於三日後(18日)再會見記者,表示自己要為修例風波負上很大責任,承認政府的不足,稱向全港每一名市民真誠致歉。

林鄭月娥於政總召開記者會,就是次逃犯條例修例一事,向香港市民真誠道歉,可惜卻備受批評不夠真誠。(李澤彤攝)

政府的記者會不斷,我們便不斷如追連續劇般在社交媒體上觀看直播。終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向市民道歉,但也有不少輿論批評林鄭道歉沒有誠意,政府推缷責任,更笑言似是「射波英雄傳」。

要學政治手腕還是其次,大前題是先學好做「人」。不要小看道歉這門藝術,拿捏得好絕非易事,特別是在兩性相處之中。我們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二人相處磨合階段,不時會傷害了對方面不自知,如何將政府官員的錯誤示範引以為鑑,別愈說愈錯,也可聽聽以下專家教路。

道歉一定要面對面:文字是不足夠的

文字能給予空間,但要真誠道歉,光光只是文字是不足夠的。

擁45年社工經驗、多年來專責處理兩性及家庭糾紛、亦兼職作專欄的Robert Taibbi就指出,當面道歉,效果最佳。雖然為免難堪,很多人會以短訊或電郵代勞,不過,文字在這些情況下卻未必是最好的選擇。除了會讓人感覺沒有誠意,收信者或會錯誤解讀信件的語氣,引發更多誤會。

(《The Notebook》劇照)

道歉只因珍惜,跟進行動才是最重要

Robert提醒,不要以為道歉就只是說一句「對不起」而已。道歉既是大方承認自己做錯了甚麼,最重要是承諾自己會有甚麼跟進的行動,才不會重複犯錯,才能請求別人原諒。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Carolyn Cole多年來看過無數對戀人,指出很多人只想着輸與贏,但卻忽略了說「對不起,我越界了。」卻不等於對方是在那情況下是絕對正確。Carolyn指出,不介意說「對不起」的人不代表他總是做錯,只是他比起自尊,更珍惜這段關係。

(《Before Sunrise》劇照)

不推缷責任、顧左右而言他

認錯最大的難題就是承擔,承擔自己做過的事,而不是把責任推缷到別人身上。

當然,一事一事環環緊扣,事出有因,會做錯事也一定有原因,因此當我們道歉時,或我們也會下意識為自己開脫,既是認錯,卻始終有點忿忿不平,總覺那「錯」不全然在自己身上,於是總說:「我是錯,但要不是你⋯⋯」那樣只是把責任推缷在別人身上,顧左右而言他,又怎會是真誠道歉呢?

*其他道歉小貼士:

怎樣知道別人是「假道歉」?

除了學會如何跟人道歉內外,也需要知道如何分辨對方是否真心真意。根據BBC的報導,我們可從對方的回應速度、身體語言、太有「戲劇」效果等等。

報導指出,道歉愈快,便是愈真誠;若然是「慢半拍」,或是要別人三催四請,多半沒有誠意。至於身體語言,要是他是真誠道歉,他會與人有強烈的眼神接觸,身體也會傾前,因為他希望盡快得到對方的回應;而望着地板與偷笑都是「假道歉」的表現。另外,我們平日時時看到公眾人物道歉,他們大多淚流滿面、七情上面,雖然我們不能肯定他們是否真的如此感情豐富,但報導卻指出,「戲劇」效果愈是強烈,那便愈有可能是在演戲。他們大多會裝作謙虛,如低頭或流淚,來加深悲傷與後悔的感覺。

憑以上「小貼士」,你也能粗略地分辨出身邊的他/她道歉,是真誠嗎?

Sources:Psychology Today,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