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港人患慢性病逼爆公院 政府擬設基層醫健局推一人一家庭醫生

撰文:數因斯坦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於《施政報告》中提出要重整本港醫療體制,目標由「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轉為「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具體措施包括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以及於年內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等。到底本港基層醫療服務現況如何?公營醫院負擔又有多重?

隨着人口老化,本港慢性病患者持續增加。統計處數據顯示,2021年本港有逾210萬名慢性病患者,佔整人口29.2%,相當於每10人中有3人患慢性病。現時大部分患者都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當中專科門診一年就診人次高達740萬,令公營醫院不勝負荷。

港府早於2008年已提出要加強發展基層醫療,但至今仍偏重治療,主要服務包括市民非常熟悉、一年服務量超過580萬人次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至於服務性質更著重預防的地區康健中心則仍於起步階段,政府2017年公布於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計劃,至目前僅五間已經啟用,包括葵青、深水埗、屯門、黃大仙及南區。

康健中心實際成效如何?以最早啟用的葵青康健中心為例,受疫情影響,2020/21年度服務不多於8萬人次。當中有約3.5萬人次接受健康知識推廣、活動、疫苗接種等服務,約1.9萬人次接受健康風險評估、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等,另外有2.5萬人參加慢性疾病管理;服務量與公營醫院的門診相比,僅是杯水車薪。

《施政報告》亦提到,將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明年起由地區康健中心轉介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患者可獲家庭醫生及專職醫護的治療服務,由政府資助約一半費用。其他措施包括醫療券金額將增至2,500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