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行近1700億元綠色債券 六成建綠色建築 盤點項目減排效益

撰文:林奧莉
出版:更新:

新一批綠色債券於9月18日至9月28日公開接收認購,今次保底息率加至4.75厘,較上期2.5厘高,吸引不少巿民關注。近年全球盛行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概念,香港政府近年亦加入綠色金融行列,透過發售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資綠色產業。除了普羅大眾最關注的投資回報外,到底政府如何運用資金?投資的綠色項目有甚麼效益?

根據《綠色債券報告2023》,政府至今共發行了近200億美元綠債,相等約1689億港元,包括1489億港元機構債券及去年發售的200億港元零售債券。而今年新一批零售綠色債券發行額最少為150億,最多為200億元。

截至今年7月31日,共有72個綠色項目獲批,已分配約764億元綠債資金。當中,近六成綠債資金分配於綠色建築上,達447億元,其次是水及廢水管理,以及廢物管理及資源回收,共佔三成七。剩餘的是能源效益和節約能源、適應氣候變化,以及污染預防及管控相關項目。

綠色建築大多是新建一些符合綠建環評認證的公營設施,包括8個醫院重建及擴建計劃、11座新建政府大樓、6所學校校舍等。據報告列明,各項綠色建築主要的預期效益是減少5%至40%不等的二氧化碳及能源排放量。

按單個項目比較,設計、興建及營運啟德體育園所獲的綠債資金最多,達123億元,佔已分配綠債資金總額約16%。體育園預計將於明年完工,預期效益包括減少主場館、室內體育館、公眾運動場的能源消耗量。

第二大綠色項目則是現正在石鼓洲外海人工島興建的「超級焚化爐」I·PARK1,為本港首個採用焚化技術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預料於2025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