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遊樂場.二】香港曾有天台學校、武館 為何天台現不開放?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香港電影裏頭,天台可算是個多樣的舞台。有間諜會在此秘密會面,有舞者在此練習較勁,正邪兩方總要在天台追捕。不過,在現實生活,無論是私人樓宇或公共屋苑的天台,都越來越封閉,不准居民前往。曾經有武館、學校、球場的港式天台,為何逐步封閉?

【天台遊樂場.一】天台慢跑、跳舞、瀡滑梯﹗邊個公屋咁好玩?

觀龍樓A至7座天台相連,面積逾三千平方米,深受居民歡迎。(呂嘉麗攝)

香港獨特的天台文化從何來?

1950年代,大量難民由內地來港,香港房屋供不應求,政府默許市民在山邊自建寮屋,在市區建天台屋解決居住問題。天台因為租金較便宜,空間大,一些身懷武術絕技的難民便在天台開設武館,而天台比武亦漸漸聞名中外。

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令5萬多人失去家園,逼使以往對住屋問題愛理不理的港英政府開始興建徙置大廈。時任工務司署總建築師的鄔勵德後來建議在大廈天台設課室、地下設商舖,善用空間之餘,亦使一種自給自足的屋邨生活逐漸成形。在五、六十年代,港英政府仍未推行普及教育,天台便是當時基礎教育的重要場所,普通家庭只可選擇上慈善機構承辦的天台學校。這些天台慈善團體當中多是教會,故他們同時辦天台教會。當時香港的天台,承載各式社區需要,百花齊放。

觀龍樓、勵德邨奇天台何來?

「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專頁的版主William走遍全港公屋,一直有留意公屋是否有開放天台。「當年剛落成的雙塔式大廈低座,工字型大廈低座,都有開放天台,但隨著公屋加裝保安大閘,這些大廈天台十多年前已封閉。現時只有興華邨,健康邨,西環邨天台開放作休憩空間,但大多是空地,勵德邨和觀龍樓則是『進化版』,原設計更有有球場,後來才拆走,改作現時的花園。」

興華邨的天台亦開放供居民用,但沒太多設施,居民時常用作晾曬衣物。(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提供)
西環邨的天台亦沒太多設施,居民用作晾曬衣物。(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提供)

為何勵德邨和觀龍樓的天台如此獨特?房協回覆指,兩個出租屋邨均先後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及70年代中,房協皆盡量利用屋邨的空閒供居民使用,改善其生活質素。其他出租屋邨的天台並未設有類似的天台花園設計。

觀龍樓於1968年落成,由於附近地理環境所限,因此房協在設計天台時設置休憩設施,包括籃球場及簡單遊樂設施。當時的天台更設有幼稚園校舍及圖書館。及至2007年觀龍樓開展復修工程時,房協特別聘請建築師重新設計天台,以配合居民的需要。現今的設施包括多用途活動室以供舉辦各類居民活動、其他健體和兒童遊樂設施,以及名為「觀龍城市農莊」的苗圃作園藝種植用途。

而勵德邨則於1975年落成,同樣基於地理環境限制,故當時將天台設計成網球場,後來已改建成休憩區及遊樂場。直至2006至2008年的復修工程,勵德邨天台亦經重新設計,現已改為包括綠化休憩區,以及健體和遊樂設施。

勵德邨天台從衛星圖片看來,色彩繽紛。(Google Map)

為何公屋不再開放天台?

政府在七十年代後期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大量興建有蓋校舍,天台小學逐漸被淘汰;八十年代,學武風氣息微,天台武館關了一家又一家,天台不復昔日熱鬧。

香港建築師學會前副會長衛翠芷指,90年代起,很多公屋都是劃一40層。據消防條例,超過40層的樓宇,每25層需設一層防火層。衛翠芷指,這會增加建築成本,故公屋一般不會超過40層,並將天台當作避火層。衛翠芷認為,由於現時公屋天台面積不大,加上天台已有大量設施,減少了將天台變作休憩空間的效應,現時設計公屋時,建築師寧願多花資源在停車場或商場平台上,設置休憩空間。

她指,觀龍樓或勵德邨一樣將幾座相連一起,面積較大,也相對容易管理,是獨特的例子。她認為,開放天台供居民用有也隱憂,例如過往曾有不少住高層單位的居民投訴,更有「飛仔」在天台聚集,於是有屋苑便不再開放天台,息事寧人。

勵德邨天台設有健體設施。(呂嘉麗攝)

房屋署回覆指,現時一般公共租住屋邨的天台都設置水缸、水管、消防設備以及機房等屋宇裝備設施,通常只供維修人員出入,並在緊急情況如發生火警時作為火警庇護處。因此基於安全理由及避免對住戶造成滋擾,天台並不開放供居民進行活動。

天台,借來的空間?

當天台拒市民於門外,市民有損失嗎?

時常把天台寫入故事的編劇楊先生,寫劇本時也不時會上天台「唞氣」。他說:「天台某程度上是一個很private的地方,十次上去,七次也無人。但天台又很空曠,這在香港很奢侈,所以很開心,就像自己可暫時擁有一片這麼大的空間。而且天台又舒服,感受到風,望到遠處,這在香港來說都很難得。在天台的視點也會給我不同的感覺。一次我有些煩惱,上天台唞氣,從天台上俯瞰街上的人,覺得就像上帝的視點,頓覺人類的煩惱太渺小,聊以自慰。」

【天台遊樂場.一】天台慢跑、跳舞、瀡滑梯﹗邊個公屋咁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