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以外】全球氣溫升2度旺角將陸沉 市民吃素、減廢有冇用?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大澳水浸對身處市區的你來說太遙遠?如果說,香港站、中環站、紅磡站和柯士甸站也將被淹沒、糧食生產受威脅,甚至這一刻日常生活環境已影響健康,今天不談減碳地發展,是否還值得?若氣候變化得不到紓緩,香港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剩下來?政府和市民這一刻又有什麼可以做?

香港是預計全球10個最多受災人口的城市之一。(Youtube截圖)

氣候影響糧食生產、劏房熱上加熱

你有沒有發現,今年的天氣有什麼不一樣?可能你還是如常生活,但不少農夫都說,今年很乾;去年3月,卻有冰雹襲港。氣候如加速變化起來,可能水浸未至,糧食生產已先受到影響。

再近一些,其實許多市民的生活環境已正在受影響。推動環保經濟的社企「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說:「氣候變化令溫度上升,熱夜(攝氏28度以上)特別多,沒通風或冷氣根本睡不了。」偏偏現在許多人住劏房,部份無窗可開。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3月發佈調查,指劏房含大量二氧化碳及懸浮粒子,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

氣候變化令這(劏房)問題更加逼切。如果想保持我們市民有基本的生活空間舒適度,就要有干預。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
廚、廁一室,健康誰來保障?(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全球氣溫升2度足淹機場

食物、空氣,氣候變化影響的,還有空間。如果溫度上升,日後雨勢、颱風都會更猛烈,各區更易水浸,除了大澳,北區、元朗、跑馬地、西區等將受影響,黎廣德說:「其實政府花了很多錢,在跑馬地下面造了個大水塘,但仍然都是很不足夠。」如果不正視氣候變化及採取減排措施,香港要面對的就不止是大雨和颱風帶來的海潮。

美國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曾發表報告,指如果全球氣溫相對18世紀工業革命前上升2度,本港海平面將上升4.7米,機場、迪士尼和米埔一帶會被淹沒;如果上升4度,水位更會升9.4米,維港兩岸包括文化中心都會被淹浸,旺角的街道亦會消失,全港有46%人口居住地將受影響。而水位上升後,首當其衝被淹浸的地鐵站,將是香港站、中環站、紅磡站和柯士甸站。有研究指這一切將在約200年後發生,也有指2100年水位已會上升2米,屆時有300個城市的一半房屋將被淹浸。

+1

應改善能源組合、交通、建築物

面對氣候變化,黎廣德說有兩個方向,一是紓緩,二是適應。如果現在開始減低碳排放,或許仍有機會挽回部份土地。要減低碳排放,最主要要從能源、交通、建築物三方面着手。2015年12月「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度以下,最好低於1.5度。中國也簽署了協定,香港卻仍沒有積極減排,例如香港對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是2030年要佔總能源3%至4%,中國的目標卻已達20%。加上去年美國強行退出協定,減排對於各地更加刻不容緩。

香港理工大學曾發表研究指,香港有四分三的樓宇適合引入太陽能,潛在發電量每年超過45億度,可滿足現時用電需求的10%。政府最近提出上網電價政策回購市民生產的太陽能,但現時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法例複雜,仍有待簡化。

交通方面,近年香港推動電動車,但黎廣德指也要看電廠如何產電,如果多了用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始能發揮減碳效用。加上去年政府停止豁免電動車全數首次登記稅,令市民轉而購買汽油車,雖今年再另推舊車換電動車稅務豁免優惠,但電動車充電位長期不足亦令市民卻步。

至於建築物,黎廣德指近年有綠色建築物認證制度,引導發展商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益,例如用雙層玻璃隔熱,「但香港應用得很少,這是商業問題——如果是住宅,發展商建完就賣,對增加能源效益沒什麼興趣,小業主又不能控制地產商如何建屋。」他指應立例監管。

天台綠化亦有助環境改善。(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部份基建「鎖死」碳排放

與此同時,建基建的時候亦應考慮對碳排放的影響。現時機場第三條跑道、港珠澳大橋都鎖定了未來的碳排放——未來40年,三跑將「鎖死」1.7億噸碳排放,且在全球升溫2度的情況下,有機會被淹沒。「想減排這些基建就要作廢。」此外同樣或被淹沒的,還有政府打算興建的人工島。

假如政府、全球未有決心減排紓緩氣候變化,香港就只餘下「適應」的「命運」。英國泰晤士河選擇了建堤,來到香港,這卻似乎不太奏效——黎廣德指,要圍着九龍半島和港島北來建,所費驚人,「有些加高也沒有用,例如維港不能兩邊閘起。」

如果無法紓緩,至少也要做好適應——「每個地區、每幢大廈要做氣候韌力評估。」他說香港需要全面檢視、制訂氣候變化適應計劃,例如水浸風險有多大、玻璃幕牆擋風標準會否已過時等,「這些一直都沒做過。」

應對氣候變化一個手段是紓緩,減慢氣候變化的速度,需要減低碳排放;另一個是適應,即氣候變化一定會發生的了,事實也上正在發生,因此無論如何都要有適應的過程。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
如果日後在岸邊跑步卻只能看到堤壩,又會是什麼光景?(資料圖片/王嘉豪攝)

少坐私家車、吃素、減廢可挽回?

這一切似乎都在於政策,市民又有沒有方法抵抗氣候變化?黎廣德說,個人層面其實也有幾方面可做:「一是交通,坐少些飛機,或用少些私家車;二是食素,例如吃牛肉碳排放量很高;第三是減廢,因為廢物去到堆填區會變做甲烷。」但說到底,要避過氣候變化帶來的惡果,政府亦需要加緊力度,否則水淹香港的日子,不會太遠。

少用私家車、吃素、減廢可減多少碳或溫室氣體?
少用私家車:據綠色力量,私家車每行走1公里,每位乘客就造成170克碳排放,相比巴士的34克及鐵路的2.8克高很多。
吃素:據日本一項調查,吃肉者1年的碳排放約1,500公斤,素食者只有430公斤,換算起來即每以一餐素取代一餐肉,就能減去1公斤碳排放。
減廢:據法國民間團體「法國零廢棄」的報告,少用1公噸塑膠包裝,即可減少3公噸碳排放,而回收則減半公噸碳排放——源頭減廢始終較有效。

素食其實一樣可以又美味、又有營養。(資料圖片/陳嘉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