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街沒落1】銀齡族在街頭狂歡?「登六」阿姨:平日真係無嘢玩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五月底區議會通過旺角行人專用區殺街議案後,59歲的梅妹與一眾銀髮姨姨在電視台鏡頭前受訪,高呼抗議、揚言殺街後「我哋會死㗎」。她們是每周末也跑到菜街捧場、在歌檔狂歡跳舞的街頭觀眾。
其中梅妹是跳得最狂的觀眾之一,出位舞姿和衣著少布,令旺角街坊視她如怪物,厭惡怎麼有個「阿婆」一頭螢光粉紅短髮,不害臊穿小背心和熱褲,當街搖頭晃腦跳舞,自私地妄顧住戶感受。網友後來看畢傳媒追訪梅妹的新聞,亦氣憤叫她這班「大媽」快滾回家。
菜街嘈吵喧嘩,令許多港人贊成殺街。8月開始,這班港人口中的大媽大叔,不許再於菜街狂歡跳舞。像梅妹這種中老年人,若在人口長壽的香港,活至60、70歲仍健步如飛,還未死去,又不願「滾回家」,該往哪處消遣娛樂?社會裏的高齡者,該如何安頓自己的晚年娛樂生活?記者跟着59歲梅妹一天,看她在一般長者活動如下棋、畫國畫或耍太極以外,還有什麼好玩。

這天梅妹從觀塘過海到上環做義工,即使拖一個行李箱和一個大袋,她步履蹣跚,也堅持要去表演給老人家看。(吳鍾坤攝)

梅妹每逢菜街開放的日子,便到場狂歡勁舞。記者好奇她平日做什麼,為何揚言殺街她會死,於是邀約她坐下來靜靜地做訪問。我們相約星期二,她說要去文娛中心跳舞做義工,中午在家裝扮後就出門,拖着一箱替換的衣飾行裝,從家所觀塘乘車往上環。記者也跟着看個究竟。

登台做義工滿足表演慾 為長者帶來歡樂

文娛中心的後台裏,與梅妹年紀相若的十多名「歌手」在set頭、化妝、裝身,輪流出場高唱表演。梅妹從行李箱取出一件珠片舞衣,幾分鐘換上便出場。原來她所謂的做義工,是充當幾個歌手朋友的dancer,在旁伴舞。不管快歌慢歌,她幾個朋友一上台獻唱,她便尾隨出場,跟着音樂和歌詞,在台上一旁扭動身體跳舞。

假髮和衣飾全是梅妹自己帶來的,這天她表演數小時,已變身三個造型。(吳鍾坤攝)
+7

這場表演是梅妹的中年朋友Louisa,與兩個做工程師、做廠生意的兄長,每月特意請假一兩天,自掏腰包付場費舉辦。他們廣邀愛唱歌的同齡人登台表演,讓觀眾免費入場觀看。這類懷舊金曲騷當然不合年輕一代的口味,卻每次也吸引不少區內老弱長者撐着拐仗入場欣賞。主辦的Louisa只想老人家睇得開心,亦滿足銀髮族的表演慾。

40來歲的Louisa與一眾歌手這天皆穿上盛裝舞裙、濃妝艷抹演出。她看着後台一班銀髮表演者,說她們平日沒甚機會裝扮自己,有些在退休、兒女長大後, 50、60幾歲仍行得走得,在家沒事做,對住四面牆百無聊賴,她和兩兄長就想不如組織起來,「讓她們有機會乘機裝扮自己、唱歌跳舞,也帶些歡樂給老弱長者。」

高齡人娛樂節目少 平日有咩做? 

於是幾年前開始,梅妹已跟着Louisa和一班銀齡人,去不同社區會堂和安老院義務表演,為長者提供免費娛樂,「因為區內老人家平時也沒甚娛樂,所以每次見到我們載歌載舞就好開心。有些行動不便亦很難請他們去哪裏看表演,只能由我們落到不同區演出。」Louisa說。

當台下的白髮觀眾送上掌聲,梅妹跳得更起勁。(吳鍾坤攝)
這類懷舊金曲騷當然不合年輕一代的口味,卻每次也吸引不少區內老弱長者撐着拐杖入場欣賞。(吳鍾坤攝)

Louisa說不少長者觀眾每次也很期待看騷,但一些非牟利機構沒多資源和時間為長者籌辦這類娛樂節目,「我們惟有自費訂場,派免費票、貼海報宣傳有表演睇,請區內長者入場欣賞。」

梅妹自言去過港九新界許多社區中心跳舞。上周六在菜街全日不見她蹤影,原來是獲邀到油塘一個社區中心做義工表演。但這類社區表演確實不多,梅妹平日睡到日上三竿,還有半天空檔怎過?她說多數飲吓茶、行吓街,去餐廳食吓嘢,「真係無咩特別嘢做」,因此最期待是星期六日去菜街勁舞耍樂。

每支伴舞完結後,梅妹回到後台,依然像在旺角一樣滿場飛,四處找其他歌手拍照聚舊;她說家人支持她這年紀繼續四處聽歌跳舞,結識新朋友。(吳鍾坤攝)

家住老人邨 「不想似老人呆坐虛度」

她家住觀塘,30多年前一家四口搬進樂華邨,兩個女兒近年結婚後各有家室,一屋只剩她與丈夫這對老夫妻。家所附近的體藝公司開辦數百元的經脈操、跆拳道班,她無興趣參加;康文署在區內舉辦「活力長者計劃」,她亦因不足60歲以上而無法參加。

家樓下服務弱能人士、婦女和孩子的社區中心,皆不是梅妹應到之地。她又不想如邨內長者坐在平台眼光光虛度時晨,所以多數去屋邨的茶樓、大家樂和麥當勞涼冷氣,打發時間。夜晚再看看到哪兒聽歌跳舞。

記者約她在家附近訪問,她笑稱揀選了全衣櫃最斯文的穿搭邀約,說穿得前衛或扮靚去夜蒲從不是為結識異性;丈夫是她當年住柴灣的街坊,婚後同住進樂華邨亦不時與她往油尖旺夜蒲。(林可欣攝)

天生貪玩 已為人母仍喜愛夜蒲

當了家庭主婦40多年的梅妹,未夠20歲就結婚在家相夫教子。她16、17歲做工廠妹,19歲經朋友介紹入職Disco做侍應。「天生鍾意玩,以前一收工就去聽歌跳舞,搵份工有得跳舞啱晒啦。」當時她在銅鑼灣有名的的士高打工,「叫『心戀』,樓下係餐廳食嘢,樓上係聽歌跳舞,一邊開工傳餐飲,一邊跳舞,感覺很爽。」

婚後當全職主婦,20幾歲女卻依然喜愛夜蒲。兩個小女兒晚上早睡,她便偕丈夫到夜場跳舞。尖沙咀、旺角和灣仔一帶皆是她的蒲點,「間間都去過喇,全部都係Disco聽歌跳舞咁樣。」

她夜夜狂歡還不心足,後來更帶上女兒去老少咸宜的酒樓吃飯,一邊聽着朱咪咪、黑妹等酒樓歌手唱歌,一邊抖抖腳、動着身子吃飯。「翠利華呀,新利晶呀,嗰啲都係餐廳酒樓,都係唱懷舊金曲,唱〈情花開〉、〈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梅蘭梅蘭我愛你〉好好聽,可以跳舞囉。」

殺街倒數兩星期,梅妹(左二)趕緊與歌檔與其他觀眾拍照留念,記住數年來的街頭回憶:「我們原本互不相識,跳跳吓熟絡後,每次跳完舞就一齊去食宵夜。」(鄭子峰攝)
+3

於菜街尋回昔日舞池

那是1980、90年代,香港娛樂場所最興旺的光景。梅妹從這些酒樓和夜場的常客,見證它們被時代淘汰,漸漸離場,自己的娛樂空間也愈縮愈小。如今她每逢周三便往佐敦一間名為「Bar City」的懷舊酒吧跳舞,有時更召來一班中年的觀塘街坊一同去夜蒲,「星期三女士之夜,收費較便宜,一百多元。但以前一百蚊都唔使呀。」還有油麻地一個小型西餐廳,有歌手駐唱懷舊金曲,也能讓她跳舞盡歡,但人均消費至少百元。

她本身不知菜街有什麼唱歌表演,三年前朋友帶她去獵奇玩玩,「點知一跳就上癮喇。」大概除了因為現場像她昔日勁舞狂歡的舞池,她說旺角菜街有種其他地方不可取締的熱鬧氣氛。她形容菜街歌者與觀眾是個大家庭,讓她認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散場結伴去食宵夜,亦讓她重遇多年不見的舊朋友。「我檔檔都識,嘉嘉、葉Sir、開心樂隊都係歌檔主理,畀我哋喺佢個檔度跳舞。」

這天下午五時多梅妹已落場在歌檔跳舞自娛,並不時逗樂遊人,一對外籍遊客被她邀請到「舞池」跳舞。(鄭子峰攝)

自小愛扮靚:我不是大媽

在菜街一晚幾小時,她會在四五個歌檔跳舞,散場最後半小時必定去「開心樂隊」的歌檔支持,全因檔主一直對她有情有義。她說三年前初到菜街跳舞,不少歌檔見她一身打扮皆表現歧視厭棄,只有開心樂隊的林生說不要緊,讓她來跳舞。「林生個舊拍檔呀、啲街坊話我奇裝異服,唔歡迎我;之後仲衰,話我係大媽呀,我就要扮得更靚畀佢哋睇!」

她每次也悉心打扮才去跳舞。小時候母親已買來漂亮童裝和頭飾,為她梳頭扮靚。年輕時她電過箭豬型的Punk頭,後來留長髮依然要鬢辮梳髻。「無辦法,我由細到大都鍾意扮靚,𠵱家染頭髮係想遮住啲白頭髮。」

她自言造型百變,身體怕熱怕焗,因此多穿吊帶衫、小背心、露背裝和短褲。「旺角Lady Gaga呢個名唔係我改㗎,係有次喺旺角跳舞有張相影到我跳上張凳度,啲人就話改我做Lady Gaga喇。」梅妹說。

菜街最後一夜,梅妹依舊悉心打扮到場。因為有「旺角Lady Gaga」這稱號,梅妹曾被外國歌手Lady Gaga的香港歌迷投訴,請她不要與Lady Gaga相提並論。(鄭子峰攝)

記者看她跳舞有板有眼,懂得跳查查、倫巴和社交舞,梅妹卻搖頭說沒學過,聽住歌便跳起來。她透露近來學懂廣場大媽的集體舞,但並不喜歡這類舞種,最愛跳Disco「周身郁」的舞步。

她一直不明白何解自己也被稱作大媽。「大媽係大陸嗰啲嘛,我哋係香港土生土長,係香港媽媽,港媽!」,又拒絕別人稱她「梅姐」,「唔好叫我阿婆、阿姐,我係梅妹!」她說已習慣面對種種負面標籤和謾罵,倒是政府決定殺街,讓她難過。

獲懷舊餐廳歡迎加盟 「只想跳舞跳到老死」

她知道港人謾罵背後,全因這街道實在嘈吵混雜。「今年真係特別嘈,一開始有幾檔,之後第五六七八檔都咁大聲,梗係嘈。但點解政府唔管制呢,一句殺咗佢算呢?」

旺角行人專用區開放十多年來,聚集一群又一群街頭觀眾,梅妹覺得這地方獨特,香港別處大概無法再維繫她和一班愛唱歌跳舞的朋友。(鄭子峰攝)
梅妹在聞見殺街消息那天,傷心又失望,覺得以後沒哪處可去,在最後倒數兩星期盡情狂歡。(鄭子峰攝)

近日正式殺街前夕,她開始四處為自己找節目。最終油麻地那間她常光顧的小型西餐廳,應允讓她繼續夜夜跳舞狂歡,免費駐場跳舞搞氣氛;並貼出海報,表示因應政府的殺街措施,「為延續這街頭表演藝術和懷舊音樂情懷」,該餐廳熱烈歡迎梅妹一眾街頭藝人加盟午間音樂茶座,及晚間音樂環節。

梅妹說殺街後,除了繼續跳舞做義工,那餐廳或是她僅餘的歡樂天地。「觀塘海濱、尖沙咀天星碼頭都有人唱歌,但嗰啲都係後生仔。不過唔理得咁多,去探吓路囉,我喺一旁跳舞啫。老唔老,你都會老嘅?咩為之老呀?我𠵱家60歲好老咩?但我有30幾40歲嘅諗頭。」

快60歲的她不諱言自己天生貪玩,「除非我死咗或跛咗,否則我要跳舞跳到我斷氣一刻。」

下集:旺角行人專用區今日(29日)正式曲終人散。在一群大叔大媽擺檔賣藝之中,菜街竟然有個已出道的隱世歌手,在那裏表演兩年多,甚得老中青觀眾歡心。年紀輕輕的她被讚譽人靚聲甜,演唱懷舊金曲至流行曲也從沒失準。一班歌迷團更自製燈牌,拉隊支持。請看:【菜街沒落2】最後高歌《不再猶豫》彭梓嘉:我們在旺角情誼深厚

研究香港高齡化社會的學者郭恩慈,關注香港在人口老化下,銀髮一族如何自處、哪裡容身。她曾編著《高齡化香港:城市建設與文化發展》,提到若香港不足30年,長者佔總人口的三成,已屆65歲的年長人士是否全部都要退休,或到公園呆坐、到社區中心學養生、學書法?
她關注高齡社會的生活環境,以屯門公園為例子,指那裡原本也是長者獲取免費娛樂的地方,有些長者會穿上1960年代流行的服飾,有時更互相練習曲藝、社交舞及奏樂技法,後來因屢被附近民居投訴嘈雜滋擾,被康文署驅趕並限制活動。郭恩慈指,當長者失去這類嘉年華式的狂歡空間,不再獲得歡愉或展現活力,並缺乏空間活動,其實正顯示香港在公共空間、社區營造、高齡化及文化藝術政策等方面的發展,依然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