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廣州無現金族:便捷與安全取平衡 要方便就承擔風險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早前到廣州採訪,鄉下在廣州的友人問:「你有冇用到中國新四大發明呀?」
近年,中國一直以「新四大發明」自詡,即高鐵、移動支付(支付寶)、電子商務(網購)和共享單車(但這些科技是否由中國「發明」亦惹爭議)。有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76.9%,農村地區的比例亦高達66.51%。「無現金城市」猶如一架高速列車,在中國長驅直進。今時今日在內地行走江湖,帶電話絕對比現金方便。一機在手,不論到商場、街市,甚至畀錢乞丐,也可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廣州人Melody說:「我已經有幾個月沒有帶現金出街,今年近暑假時間,連報紙檔、街邊賣白蘭花或賣檸檬阿姨的檔口都有QR code。」
香港人考慮用不用電子付款時,最大的顧慮,是安全和私隱問題,安然地坐上一架名為「無現金城市」列車的Melody,有擔心過這些問題嗎?

我這個港燦到廣州茶樓飲茶,最大的感受是,叫極都冇人睬你。「唔該加茶」、「唔該想嗌嘢」、「唔該埋單」,全部都要千呼萬喚,才有侍應出現在跟前,然後以快鏡的速度完成所有步驟,彷彿連呼吸的時間也沒有。

Melody憶述,廣州的電子支付大概在兩、三年前開始興起,由上網買生活所需,慢慢演變到街市會收支付寶或WeChat Pay其中一樣,所以買餸還是要帶備些少現金,到了今天,街市檔口兩樣「通殺」。(盧君朗攝)

電子支付顛覆內地人生活

然而,如果你有內地微信帳戶,掃一掃QR code(二維碼),就可以在電話落單、結帳,在屏幕上按一個掣,半晌就會有人像機械人般,將你想要的東西放下,然後又趕著去處理下一項任務。因為我們沒有內地銀行戶口,無法申請內地的微信支付,今天唯有就不斷大喊「唔該,唔該」。(備註:10月1日開始有首批支援WeChat Pay HK帳戶消費的中國商戶,分別為滴滴打車、美團外賣、大眾點評和高鐵12306)

Melody笑說,自己也忘了可以在電話落單,跟我們吃飯,竟不知不覺像以前般,嗌來嗌去。她認為電子服務非常方便,「因為點菜要叫哥哥姐姐來等好耐,用QR code自己scan了,又不會落錯單,少冰少甜全部可以自己打,好方便。」

80後Melody家住廣州南,從家中來到廣州東,單程車程也要近一小時,就像香港由馬鞍山到尖沙咀,不算是「落街買餸」般的短途旅程。一般而言, 都會帶備銀包隨身。Melody隨即拿起身上一個手掌般大小的手袋,並說:「我沒有帶銀包啊,帶了個袋仔,入面只有電話。電話入面就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我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帶現金出街咯!」

電子「遺民」承受的不便

Melody(左)表示只以手機出行,以能解決生活所需。(盧君朗攝)

回想起來,她覺得廣州的電子支付大概在兩、三年前開始興起,由上網買生活所需,慢慢演變到街市會收支付寶或WeChat Pay其中一樣,所以買餸還是要帶備些少現金,到了今天,街市檔口兩樣「通殺」。除此以外,還有QQ錢包等電子支付方法,她雙眼骨碌地轉動並想著說:「年初過年到街市買餸,我還帶了幾百元出街,到今日已經不帶了。現在基本生活消費都能用電話處理,今年近暑假時間,連報紙檔、街邊賣白蘭花或賣檸檬的阿姨的檔口都有QR code。」

記者問,總有人不願讓電話支配生活,那電子支付是否限制了這些「遺民」們的的消費活動?譬如說,內地的廣場有很多外型像電話亭般的迷你卡拉OK(或稱電話亭KTV),唱一首歌十蚊八蚊。這裡的電話亭KTV沒有店員,由付錢到點唱,全由自己在屏幕操作。

Melody說,廣州也有些傳統小店堅持只收現金,也成為上一輩、不願用電子支付的「遺民」的聚腳點,「爸爸媽媽那代都會帶現金,他們自己食飯的話,盡量去可以付現金的地方,如去麥當勞點單,可以用機自己點,或者排隊找人落單。他們就排隊囉,是有點不便,但也是有選擇的。」

電話無電點算?

總有人不願意讓電話支配生活,那些「遺民」就只能光顧能用現金的地方,不過Melody覺得現在還是有選擇的。(視覺中國)

她倒也試過只帶電話,去了只能用現金付款的地方。兩星期前帶女兒去廣州動物園玩,買票時才發現那裡只收現金,她唯有問後面排隊的人:「不如我WeChat Pay你,你再畀現金我?」最後問了幾個人兌換現金,湊到60元,成功買到票。

她解釋,因為沒帶現金,而將數碼兌換成現金的情況在廣州似乎時有發生。電子付款也不是萬能,除了並非四處通行,還會有電話沒電的突發事情。記者隨Melody街市買餸,期間有名婦女因為電話沒電,無法用電話付款,又沒帶現金,她抓抓頭,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檔主便說,下次再付吧。

Melody早前因為工作關係,經常於中港兩地遊走,她覺得香港的八達通比手機付款普及得多,但也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用八達通付款,因此只能帶一堆現金來。然而,她發現近幾個月香港多了店舖收支付寶或WeChat Pay,「萬寧和7仔(7-11)的姐姐還會提我有『紅包』拿,會平一點。」她笑說。

便捷與方便如何平衡?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數據顯示,農村地區60%以上的成年人使用過電子支付;非現金支付業務量平穩增長,2017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608.78億筆, 金額3759.9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59%和1.97%。(盧君朗攝)

說起電子支付,香港人最擔心的是私隱和安全問題,Melody想了想,也點頭認同:「便捷與安全之間要有平衡,我就貪方便。有朋友比我謹慎,會選擇電子錢包每日只能用500或1000元,10元以上的交易設定要輸入密碼。視乎自己囉!我覺得唔見一兩百蚊是可以容忍的損失,我會這樣用就承擔風險。」

去年亞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杭州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時,指希望香港可以變為無現金城市。同時亦有意見指,香港在電子付費方面大大落後於內地。在香港餐廳吃飯時,記者曾聽到鄰座內地遊客知道餐廳收的是現金或信用卡時說:「怎麼還不能用手機付款?」

何謂「落後」呢?中文中學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主任李兆波經常在中港兩地遊走,堅持不用電話支付的他對此說法有保留。下集再說:

【電子支付】中大深圳分校講師堅拒手機付款:信不過內地私隱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