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老街】18區文藝年撥四千萬元點用?灣仔不只粵劇辦舊街導賞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灣仔區議會最近和社區組織合辦「道」賞灣仔展覽計劃,以實地考察、訪談和影像方式紀錄六條街的街坊故事,並在時代廣場展覽一星期,「這種實踐相對大膽,但發掘到的故事對於往後建立社區文化,加強社區凝聚力有很大幫助。」區議員兼當區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主席伍婉婷說。2013年開始,民政事務局每年額外向十八區的「社區參與計劃」以專款專項形式撥款2,080萬元,目的是推廣地區藝術文化活動。民政事務局在2015年至2016年度開始加碼,至2020年為止每年再額外撥款2,080萬元,令專項撥款總數增加至每年4,160萬元。不過,2017年審計署發佈的審計報告就指出過去18區中,有10個區議會把藝術文化專項撥款用於其他活動,涉款由 22 萬元至 109 萬元不等,有區議會花近三成撥款作其他用途;而且,某些區議員申報利益不清晰。除了大型嘉年華,這筆錢還可以怎樣運用以推動深度社區文化藝術?攝影:高仲明、林若勤、歐嘉樂,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灣仔區議會最近跟社區組織合辦「道」賞灣仔展覽,到六條街道上聽聽街坊故事,再拍攝剪接紀錄片於時代廣場展出。圖為克街文具店老闆陳炳新。(紀錄片截圖由受訪者提供)

灣仔的嘗試:文學工作坊、街道導賞紀錄片

灣仔區議會每年有兩次集思會,一個為恆常區內文娛康樂性質的會議,另一個則是針對藝術文化專項撥款的集思會,廣邀公眾投標之餘,亦借集思會探討社區藝術文化可發揮的空間。

2016年,灣仔區議會就與社區組織「城市日記」合辦「我是灣仔文化人」項目,由寫作人盧勁馳、阿三等帶領街坊參加工作坊,過程中著重打開感官感受社區,最後依體驗創作詩歌、散文。今年集思會則討論到區內有趣街道,例如活道旁的堀頭巷、渣甸坊的鄰里故事等,衍生今年初針對六條灣仔區內街道作考察、紀錄的「道」賞灣仔展覽,公眾即將可在時代廣場觀賞訪問街坊的紀錄短片。(有關展覽及街道故事,詳見另稿:【隱世老街】漫行灣仔非常「道」 捐窿捐罅尋找舊街坊本土故事

灣仔有針對藝術文化專項撥款的集思會,廣邀藝文團體給予意見,最近項目以街道歷史及故事為主。(紀錄片截圖由受訪者提供)

計劃發掘了克街與19世紀美資洋行家族的故事,談到銀幕街和「電影之父」黎民偉辦電影公司的過去,又展現了灣仔街坊日常生活的記憶和質感。避開主要幹道與名店,行走小街後巷,不同的畸零角落,仍可見樸素的庶民生活痕跡,或香港回歸前的家族及個人歷史,街道發展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灣仔的社區面貌於是超脫了刻板印象,更為立體。

「灣仔雖小,五臟俱全,不只中西、新舊文化薈萃,還有很多文化底蘊。」灣仔區議會副主席周潔冰認為,今次六條街是先行先試,未來可以再深化如何發掘出灣仔的歷史文化。

銅鑼灣渣甸坊小販們經營了三代甚至四代人,紀錄片中由街坊口述他們互相照看街坊孩子的記憶。(紀錄片截圖由受訪者提供)
今次(導賞計劃)是比較浪漫地去認識街道,小組相信社區在文化藝術層面要有更多想像。
灣仔區議員、當區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主席 伍婉婷

嘉年華 v.s. 深度社區文藝項目

大眾對於區議會藝文項目的印象,或者是假日中午吵鬧的各式嘉年華。「灣仔區一向比較貪玩,抱開放態度去接納不同藝文項目的模式,」區議員伍婉婷認為,高深藝術非人人會欣賞,區議會固然要服務不同市民,同時也要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經歷。「要有嘉年華,但藝文專項撥款有更大空間去填補令文化落戶社區、深耕的功能。今次是比較浪漫地去認識街道,小組相信社區在文化藝術層面要有更多想像。」這種紀錄社區特色的質性研究,在當區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並未遭受反對聲音。

灣仔文學、電影、藝術等團體札根已久,併發很多合作可能,伍笑稱這是區內優勢。過往灣仔區亦和組織「影意志」合作舉辦「2010灣仔漫遊」,資助青年拍攝區內街道故事,製作獨立錄像如《再會皇后……》和《燭火空留──消失了的灣仔殯儀業》等。

灣仔區議員伍婉婷(左)認為,「藝術文化專項撥款」有更大空間,去填補恆常文化娛樂活動之外的空缺——社區文化的深耕。圖右為「道」賞灣仔團隊成員陳銘智,去年他頻頻落區找街坊聊天,發掘當區故事。(高仲明攝)
我們區人口老化,我自己選區而言,落區得到街坊答案以粵劇、粵曲為多。我自己(揀選時)會偏向這些活動優先一點。
深水埗區議員 李詠民

深水埗區以粵劇嘉年華為主 區議員:民意主導

對面海的深水埗區,2018至2019年度社區事務委員會撥款審核小組共撥出130萬元藝術文化專項撥款予14項活動,成功申請項目中約有六項推廣傳統文化,如粵劇、懷舊金曲、雜技等,有五項為嘉年華;落選名單則見提倡城市耕種、永續生活的組織「習慣x自然」以及關注精神健康的「香港心理衛生會」等。

問及討論區內藝文活動撥款的取態,區議員兼小組主席李詠民回覆指,投票公開,區議員各自視乎區情作出選擇,「哪些項目較適合深水埗區呢?我們區人口老化,我自己選區而言,落區得到街坊答案以粵劇、粵曲為多。我自己(揀選時)會偏向這些活動優先一點,但不代表小組要這樣選擇。」

李詠民認為區議員投選藝文活動,是因應居民意向和需要而決定。(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每區情況不同,深水埗和別人半山區、別人文化區能相提並論嗎?未必。搞活動是為了區內街坊,要因應他的需要和口味;不是說我團體搞開這些文化活動,你個區應該更多元化。
李詠民

不過區議會亦有為居民帶來新文化藝術體驗的角色,問到未來會否考慮納入不同性質的文藝活動,他指團體提出新建議討論並無問題。「如果你說平衡,每區情況不同,深水埗和別人半山區、別人文化區能相提並論嗎?未必。搞活動是為了區內街坊,要因應他的需要和口味;不是說我團體搞開這些文化活動,你個區應該更多元化。我們是經過民意去做事。」

深水埗和灣仔及其他區情況固然不同,尤以老人、基層人士較多,但區內也有不少文藝工作者、住劏房的青年。(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區議員兼文藝工作者:撥款研究文化資源亦重要

本身專職文化藝術工作的灣仔區議員楊雪盈,亦是當區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委員。「不同區的文化相關委員會否以文化為本位討論議程?這要看區議員本身的背景。」她說,灣仔區負責文化事務的議員多有相關經驗,討論時間較多,而藝文專項撥款為期五年,雖然較短,但當區仍有不同嘗試,例如圓桌討論會。「我試過廣邀全港關注文化的團體參與討論,給予意見,令討論更加多元。」

「香港文化監察」成員陳飛曾撰文指出區議會審批藝文專項撥款的問題,比如審批小組成員未必熟悉文化藝術,成員利益申報非受薪的顧問身分仍可投票,會議未有設定問答及討論環節以便更理解項目內容等。身兼「香港文化監察」主席的楊雪盈同意利益申報相當重要,「我相信不只在藝術專項撥款,整個區議會要更仔細去做。」

楊雪盈認為一個有文化視野的區議會,應要重視撥款整理、研究區內文化資源,以供日後決策參考。(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我傾向做灣仔區文化資源的研究,灣仔有幾多可以開發、連結的文化資源未被善用?到底硬件、軟件資源在哪?作為有文化視野的議會,這些是必須掌握的資訊,對於撥款決策是好事;但可能其他議員並非這樣想。都有很多團體覺得做表演等活動很急切。
灣仔區議員、「香港文化監察」主席 楊雪盈

「區議會內當然有不同想法,例如留多點錢搞活動,我則傾向做灣仔區文化資源的研究,有幾多可以開發、連結的文化資源未被善用?到底硬件、軟件資源在哪?灣仔作為有文化視野的議會,這些是必須掌握的資訊,對於撥款決策是好事;但可能其他議員並非這樣想。都有很多團體覺得做表演等活動很急切。」她說:「但我仍等待一個機會,不論是藝術發展局推動,或區議會資源去做多點研究。我期望議會一直進步。」

她又另外提到,現時藝術文化項目撥款予文藝工作者、設計師等的價錢仍然不理想,希望區議會可再加強與業界人士合作,多點聆聽。「業界覺得做藝術文化很難生存,有時是政府或資助機構帶頭造成,但我們很少去檢討。」

灣仔區議會在推動社區藝文活動上有不少探索,或者可成其他地區的參考和啟發。(高仲明攝)

社區故事的經濟價值

社區深度故事或者未可量化影響的人數、成效,但故事本身有其力量,也並非毫無經濟價值——鄰里關係可以發酵成可持續的社區經濟,也可以是本地文化遊的切入點。然而,在高度傾側商業價值的城市中,作為社區文藝藍本的原有社區生態不免被規劃和發展破壞。

「面對發展,如果區議員都說無力,市民無法寄予厚望。我們仍有很多事可以做,首先發展是否合理?不合理便用不同方式抗爭、講道理,爭支持。例如劃界破壞社區完整、例如加山發展,得不到區議員認同亦要收回。」伍婉婷說。周潔冰則提到街坊對於發展逐步解瓦鄰里關係的現象:「以前很緊密的街坊關係,因隔壁發展成酒店,街坊感覺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或者從街道故事,可以思考人與社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