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重生】飲品盒銀包 床單手巾仔 「收皮」設計師轉廢為寶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喝光紙包飲品,再丟到垃圾桶裡——我們從小習慣對垃圾「視而不見」,但港人的棄置量驚人,按綠色力量於2017年的調查,港人每日約飲用1.5包紙包飲品,每年棄置4.3萬噸個。
年約30歲的自由工作者林曉霞 (Kimi)於2014年創立升級再造(Upcycling)品牌「收皮」,給予人人眼中的垃圾「第二生命」——回收紙盒,繼而將其改裝成銀包、卡片套。
「收皮」本是廣東話罵人的俚語,但林曉霞這五年來則「收皮」得開懷:「人類傷害得地球太厲害,我們怎樣也修補不了;但起碼我將自己所識的東西教人,讓每個人都識得減廢、回收,我相信會有希望。」
攝影:余俊亮

林曉霞為自由工作者,五年前開始回收飲品盒,並製成銀包或卡片套,現時則設計利用床單製成手巾。

林曉霞拿起𠝹刀,在壓至扁平的檸檬茶盒子上劃了數刀,往下一摺,就成了個錢包。這盒子的「上一世」還盛載著飲料,完成任務後原本會被丟進垃圾桶,送往堆填區;但林曉霞則延續其價值,「在我眼中,這些並不是垃圾。」

成立「收皮」前,林曉霞於工廈設立工作室,每天看見附近的廠房丟棄大量布版、鈕扣,儼如一個警號,教林曉霞不能再撒手不管:「那些掉出來的布,多到難以想像, 我就開始拿來做upcycling,將布版做成袋或咕𠱸套。」

“Upcycling” 中文譯作升級再造,意指回收物料後,將其加工製作成其他物件,例如傢俱、飾品,提升其價值。林曉霞選擇以飲品盒作升級再造,源於一次在食店幫忙的經驗:「我在『蘇波榮』幫手時,會回收膠樽、玻璃樽,但最後只得飲品盒不能回收。」

「循環再造」是指收集本來要廢棄的材料,分解再製成新產品,或者是收集用過的產品,清潔、處理之後再出售。

颱風「山竹」成警號

飲品盒主要有六層:四層膠,紙、鋁各一層,林曉霞說以往香港沒有機器處理飲品盒,眼看每天龐大的棄置量,就決定成立「收皮」,用設計延續垃圾的價值。由飲品盒到散子包或卡片套,需經過回收、清洗後,繼而將盒子按大小歸類,方便存放。林曉霞曾收到三千多個飲品盒,笑說:「見到都崩潰,我跟哥哥、姐姐用了七、八小時才處理到。」

三千個飲品盒僅用了兩個月回收得來,但事隔一年多,林曉霞仍未售清,我們不禁細想:升級再造的方法真的能解決大量垃圾的問題嗎?「一雙手當然不能做完,但我希望教別人做,當很多人都有這個意識、這種技能後,我相信會有幫助。」林曉霞說。

除了製作環保產品,現時林曉霞也會到學校或非牟利團體開辦工作坊,教授環保、回收等知識,「我會讓他們看看外國的塑膠島,還有教授怎樣分類,讓他們知道如果還不改善習慣,垃圾不會自己消失,而會回來的。」

去年颱風「山竹」吹襲香港時,大量海洋垃圾「回吐」至附近屋苑——垃圾終被「看得見」。林曉霞說:「這是醒覺吧,特別是杏花邨的居民,如果這樣都不覺嚴重,就沒得救了。」

飲品盒銀包製作方法:

+3

期待環保成為主流

身兼「收皮」創辦人、平面設計師及舞台服裝助理,林曉霞坦言兼職工作教她十分矛盾。「因為無論是平面設計,還是舞台,兩種工作都會製造很多垃圾。」她解釋,僱客不時要求印刷大量海報,而數百張及一千張的價錢相差不遠,「我會建議印環保紙,但價錢又較貴,所以我很少接設計工作。」

由製作環保產品到反省自身的工作,林曉霞留意到,近年港人的環保意識愈漸提高——「走飲管」、自備餐具、環保袋,但社會還有聲音認為實行環保生活甚為不便,林曉霞稱:「都是因為懶,但意識愈來愈高,我相信五年或者十年後,用膠樽會變成少數。」

香港01將於灣仔修頓足球場舉辦《社區健康型活墟》,屆時將有工作坊、舞臺busking表演、路跑及多個攤檔,詳細如下﹕

《社區健康型活墟》

日期:2019年4月19日(周五)

時間:中午12時 - 下午6時

地點﹕灣仔修頓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