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香港首本禁區旅遊書 字裡行間說炮樓、磚瓦窰史蹟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禁區而家有得入去玩!近年香港部分邊境地區逐歩解禁——香港新界以北,深圳河以南一帶有綿延數十公里的邊境村莊,逾半世紀以來,重重鐵絲網、圍欄將邊緣聚落與外界隔絕,皆因當年北部邊界偷渡與走私情況日益惡化,而被納入邊界範圍。如今,香港人終能踏足這些few-man's land,了解一段被冰封了的歷史面貌。

書題為「跨境」是因為邊境一直保留着鮮為人知的秘密通道,使中港兩地的村民能互相往來耕作,以政府發的「耕作證」趁墟和生活。(潘思穎攝)

歷史學人阮志自2007年開始研究邊境歷史,以地方志、族譜及到跨境村落訪談收集資料,記錄一直以來備受忽視的邊境村落及其風貌變遷。其論文研究至2010年完成,及後他繼續到大小跨境村莊收集口述歷史及文獻,他說:「邊境歷史一直被人忽略,假如再不收集這些歷史,他們的記憶和遺跡會慢慢被湮沒。」

邊境田野考察 一起當人類學家

新書《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是首本以香港邊界為題的考察旅遊專書,書中載有環繞五個不同主題的建議路線及地圖,包括《保安要塞》、《古村今昔》、《魚塘漫步》、、《史蹟攬勝》和《追尋客家》,內附建議路線及地圖,方便讀者按自己的興趣探索邊境的不同面貌,並加入一些延伸知識,如解釋何謂炮樓、鄉飲大賓等,讓讀者對個別名詞有更深入的了解。隨着邊境禁區慢慢開放,他希望讀者能到邊境實地考察,感受在紙張以外的歷史溫度,了解因長期封閉而保存下來的自然及人文資源。

史蹟攬勝路線圖,教你怎樣坐車到跨境村落,步程時間,更印有地圖。(潘思穎攝)
20世紀初期,木湖瓦窰村的燒磚業在邊境一帶頗盛,許多村落均自設燒窰以生產建築用的青磚、紅磚及瓦,供應村民使用,甚至會將磚以木船經深圳河運到元朗雞地及深圳鄉村。村內一度有五座磚瓦窰,工人過百,但至1960年代已停產。現時只保存了三座磚瓦窰,圖中是其中一座,窰的頂部以青磚砌成。(梁雪怡攝)
村內亦有一座拖樓式炮樓,即碉堡式屋宇,有防禦、監視的作用,敵人來犯時,村民更可暫時留在炮樓內。20世紀初由江氏家族建立,高三習,中間以木板相隔,以青磚砌成,地下一層有葫蘆形槍孔,四面外牆有條式槍孔,用以防止山賊入侵。(梁雪怡攝)
村內的祖屋也是用自家燒製的青磚搭成,青磚是粘土燒制的,粘土是某些鋁硅酸礦物長時間風化的產物,具有極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後制成磚坯,放在約1000℃的磚窯中燒制成磚。青磚抗腐蝕和抗壓能力都比較強悍;紅磚的抗壓和強硬度均不及青磚,但是由於青磚燒制時間較長,所以慢慢退下舞台。(梁雪怡攝)
全盛時期木湖瓦窰村有二三百人居住,但現在很多祖屋也成為遺蹟了。(梁雪怡攝)
邊境村落只有一河之隔,便能跨過對岸,故其文化風貌與市區截然不同。(梁雪怡攝)

禁區解封時間表

 

開放日期

範圍 面積大小
第一階段          

2012年2月15日 

米埔至落馬洲邊境管制站段、蓮蔴坑至沙頭角(部分路段)

約740公頃           

第二階段 2013年6月10日

落馬洲邊境管制站至梧桐河(部分路段)

約710公頃

第三階段

2016年1月4日

梧桐河至蓮蔴坑(部分路段)

逾900公頃

第四階段

不適用

警方的邊界巡邏通路及其以北的少量土地、邊境管制站、沙頭角墟(中英街)、沙頭角海、以及米埔部分地方

約400公頃

 

作者簡介:
阮志現為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後研究員(榮譽),多年來研究香港歷史、文物及民俗文化,包括新界宗族文物、香港邊境及禁區村落、客家文化、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與旅遊文化史等。著有《入境問禁:香港邊境禁區史》、《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蔴坑村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