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組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中國19周年,中港交流日益頻繁,愈來愈多人成為「深港人」。有經常往返中港兩地的上班族選擇居於邊境,節省交通時間。然而生活於香港邊境禁區的居民,卻因禁區封閉,得以維持獨特的生活模式。跟「邊境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或者會發現一些值得留住、值得記住的人和事?攝影:李澤彤、梁鵬威、余俊亮
香港回歸中國19周年,中港交流日益頻繁,愈來愈多人成為「深港人」。跟「邊境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或者會發現一些值得留住、值得記住的人和事?圖為香港前往羅湖的東鐵車廂。(李澤彤攝) 香港邊境禁區蓮蔴坑村住了一位七旬老人--鄭伯。他年輕時從潮州偷渡來港,50年來在深圳河對岸的蓮蔴坑耕種。蓮蔴坑對岸的蓮塘口岸在最近十年大興土木。鄭伯在同一地域,看着同一片天空,卻是萬變與不變的對照。(李澤彤攝) 沙頭角位於香港北區和深圳鹽田區邊界上,橫跨中港兩地。而香港境內沙頭角墟禁區的居民,似乎不覺得自己不在世界中心。也許,正正因為他們的世界很小,能夠掌握的關係和生活細節,比所謂的城市人擁有的更多。活在封塵的一角,他們不自覺,也不在乎。圖為香港沙頭角禁區。(李澤彤攝) 沙頭角禁區的居民在禁區內游泳,對岸為深圳。(李澤彤攝) 深圳龍崗一間工廠在地板上鋪了類似香港區徽的圖案。(梁鵬威攝) 香港沙頭角禁區的一塊水泥蓋上,刻了1991年的日期。踏在邊界的兩岸,生活習慣和步伐也有不同。( 李澤彤攝) 住在流浮山的陳天才,推開窗便看見深圳灣公路大橋。70年代,交通尚未發達,陳天才爸爸經營的蠔豉蠔油店,利潤僅堪糊口。後來深港西部通道及西鐵相繼落成,情況便改善了。(余俊亮攝) 「以前流浮山好荒蕪,出去要搭那些九人座貨車。現在交通方便了,多了內地及本地遊客入來吃海鮮,我們的海鮮比離島的划算呢!多了人來吃,也順勢帶旺我們這些買蠔油、蠔鼓的生意,有很多內地遊客拿這些作手信。」,陳天才稱。圖為深圳灣公路大橋。(余俊亮攝) 居於香港火炭的李丹倩,每天駕車往深圳龍崗的公司上班。家中出發,駕駛至皇崗時,途中她有講有笑。可是,當汽車經過了內地關口,駛出了深圳。她雙手握實軩盤,眼神沒有離開過前方。車程大約半小時,途中偶有車子在車縫間左穿右插,又多次遇到前面的車子突然切線,險象環生。這短短30分鐘的車程,讓她耗掉許多心力。(梁鵬威攝) 李丹倩工作的公司掛有一張油畫,畫的主題是一片夕陽落於水平線。(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