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需下車4次 天水圍單車徑「經脈盡斷」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里約奧運開幕,除了牛下車神李慧詩會不會為香港再奪一個獎之外,今屆奧運的單車賽道也是重點:8個小山中,4次經過石春路,石春路後緊接兩個小坡,車神要如何迎戰我們只能在電視營幕遙遙觀之。但是我們踩的香港單車徑恐怕難度也和奧運賽道差不多,日後天水圍或許可以訓練多幾個車神?
天水圍單車徑貫穿南北,約長30公里,理應可以成為「單車新市鎮」。可是,區內的單車徑如「斷橛禾蟲」,每段之間被輕鐵站、斑馬線等其他設施中斷,打斷騎車者的行車節奏,亦引致人車爭路等問題。1980年代,政府發展新市鎮,計劃於區內興建單車徑及單車公園等設施。既然早有計劃,為何最後變得支離破碎?「政府的思維落後,他們仍視單車為消閒工具,所以交通設施會優先處理,單車則較次要。」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說。

天水圍不乏行人及單車天橋,但末端位置放有「神主牌」,令騎車者下斜時有產生心理壓力。(黃寶瑩攝)

500米單車徑 下車4次

業餘公路單車手陸梓輝今年22歲,兩年前遷入天水圍天耀邨。他每星期會在天湖路出發,踩出馬路到大埔練習。對於單車徑的感受,他劈頭便說:「在單車徑踩單車,比公路踩更危險。」

根據運輸署統計,2015年於單車徑發生的意外高達1,196宗,比公路的1,000宗為多。陸梓輝認為:「在公路踩車,所有汽車與你的方向是一致。司機與單車使用者之間,亦會用手號去溝通。但在單車徑上太多變數,行人會突然從屋苑閘口衝出來;加上路口太多防撞柱,令路面變窄,容易失控。」

陸梓輝在天湖路旁的單車徑上車,兩輪滾動了大約100米,已看到旁邊豎立的路牌,要求單車使用者下車。沿著天湖路行駛,我們發現有四段情況相似的單車徑。若然依足路牌指示,陸梓輝則需要在約500米的單車徑下車4次。現在所見,該路段有不少街坊騎車經過,但沒有一人按指示下車。陸梓輝嘆謂:「單車徑相隔只有數米,講真,我不會落車,因為會影響行車的節奏。」

 

單車徑之間則會鋪設行人路,讓上落輕鐵的行人優先使用,繁忙時間容易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黃寶瑩攝)

行人使用單車徑 騎車者遭反問:「點解唔睇路?」

除了天湖路,天耀路、天瑞路、天城路等多區內多條單車徑亦被截斷,主要是旁邊設有巴士站、輕鐵站及斑馬線。以天慈邨外的單車徑為例,不少居民聚集在單車徑之間,等候紅綠燈過馬路。 騎車者因閃避途人而左右穿插,狀甚危險。

此外,區內不少單車徑沿輕鐵路軌興建,單車徑之間則會鋪設行人路,讓上落輕鐵的行人優先使用。在人流較多的輕鐵站,兩段單車徑之間會塗上黃色油漆,提醒行人要留意單車。可是,當陸梓輝途經人流繁忙的樂湖站時,剛巧有兩名途人站在單車徑入口「吹水」,加上同時有大量乘客下車經過,走上單車徑,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

此時,一輛單車繞過陸梓輝駛向人群,因要避開途人導致車身左搖右擺;陸梓輝則因入口太窄,而選擇逆線行車。他沒好氣地說:「行人不明白為何這裡是黃色。他們貪方便走下來,但你不知道他們轉左定轉右,這樣就有機會撞到他。然後就問你:『點解唔睇路?』。」

 

地上的黃色油漆原意是提醒途人要留意單車,可是卻無人理會。(黃寶瑩攝)
陸梓輝說單車下斜的衝力太大,隧道的尾段位置點不宜設置行人路。(黃寶瑩攝)

斜坡連接行人路  騎車者煞車讓路

陸梓輝平時較少使用天水圍的單車徑,除了因為要閃避途人,沿途亦太多燈位,需要不斷下車過馬路。「鍾意踩單車的人,就是喜歡在街道『左攝攝、右攝攝』,用到最大的效能,去每一個角落。但這裡的單車徑沿著輕鐵路軌走,好難去到目的地。」

陸梓輝經過天水圍中央公園後,便駛落隧道到天恩路。他發現,置富商場對外的隧道,雖分為行人路及單車徑,但單車落斜後竟運接到行人路,容易令騎車者收掣不及,撞上途人。此外,在斜坡的尾段,亦設有指示牌要求騎車者下車。「下斜衝力太大,叫騎車者怎可能即時收掣?加上行人路沒有裝『魚眼鏡』,假如繁忙時間有較多途人的話,很容易有意外發生。」

除了天恩路隧道之外,天水圍共有9條單車隧道及天橋,比元朗及屯門為多,主要集中在天水圍北面。元朗(瑞華) 區議員周永勤指,這是規劃署因「補鑊」而興建。天水圍南的單車徑規劃失敗,單車與行人的交匯點繁多,成為單車意外黑點。規劃署因此於天水圍北興建設有單車徑及行人路的天橋及隧道,減少單車與輕鐵或行人的衝突。

 

(黃寶瑩攝)

單車在規劃過程中永遠放最後   

政府於1984年規劃天水圍時,已預留西面的河畔位置興建單車徑,並計劃興建單車散步公園。既然有充裕時間規劃,何以天水圍的設計仍屢受批評?

香港單車同盟成員陳家良指,政府政策只視單車為消閒的工具,往往最後才考慮騎車者的需要。「政府最先關注的是鐵路,之後是汽車、行人,最後才是單車。當道路使用者出現任何衝突,最先讓路的永遠都是單車。」他批評,政府的單車政策守舊,規例「左禁右禁」無助提高安全意識。「那些(騎車者下車)路牌是一個世界級笑話,究竟有誰真的會落車?政府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問題。」

 

(黃寶瑩攝)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稱,天水圍單車徑沿輕鐵而建,只為方便規劃及管理,並非從使用者的角度出法。「工程師有否親身試踩呢?這樣「離地」的設計,如何方便道路使用者?」他認為政府應邀請持份者參與規劃,滿足單車使用者及行人的需要。

運輸署於2015年就新市鎮現有單車徑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列出天水圍有11處需要改善的位置,問題包括單車徑坡度陡斜、急彎以及單車徑與行人路交匯處分隔不足。然而,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均是「設置彈性塑膠護柱」或「於交匯處塗上黃色」。縱觀天水圍的單車徑,每段單車徑的始末兩端,均設有多條軟膠防撞柱,車友戲稱為「神主牌」。以天湖路單車徑為例,單車徑路口約有3米闊,但「神主牌」的數量已佔用8成位置。餘下左右兩旁的空間,僅僅夠一輛單車駛過。陸梓輝說:「新手看到這麼多『神主牌』會產生心理壓力,導致車身大幅擺動,最後撞埋去。」

國際評分  港單車網絡僅獲D-評級

在香港,騎車者與行人仿佛站在對立面。法例規定,單車使用者不能於行人路上行車,反之亦然。陳家良認為,這與教育不無關係。外國的體育課會加入單車為課程之一。市民自小便學習踩單車以及道路守則,行人亦懂得與單車相處。反觀香港,單車安全教育是由道路安全議會、警務署及運輸署合辦。去年曾舉辦講座、派發傳單、紀念品及拍攝宣傳片等。陳家良批評,香港教育過於被動,應效法外國把單車納入正規課程。

早前,倫敦建築師樓 Make Architects 發布的「活力城市:交通系統評分卡」,為全球12 個城市的交通網絡評分。香港的單車網絡僅獲D-評級 。原因是欠缺單車共用計劃、單車徑數量稀少以及少數市民選擇以單車代步。

過去十年,歐洲及亞洲多個國家的單車政策愈趨成熟。台灣現時部分行人路可供單車行駛。只要看到豎立「行人優先」的路牌,騎車者便能與行人共用道路。此外,東京、紐約及倫敦等人口稠密的城市,相繼引入自助租借單車服務。居民或旅客可以投幣租用單車,並於指定的停泊點交還。今年年初,立法會議員曾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提出相關建議。政府卻以土地及成本問題為由,指暫時無意引入類似設施。陳家良嘆謂:「民間單車團體有不少可行建議,外國亦有多個成功例子作參考。現時只差政府的態度與決心。」

香港單車同盟建議於灣仔北及北角海濱設置單車徑,規劃署因部分路段闊度不達標而放棄計劃;去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宣佈暫緩超級單車徑「屯荃段」,貫穿新界東西的單車網絡有機會胎死腹中。多項單車政策晦暗未明,陳家良拋下一句:「做唔到單車城市,只是香港的損失。」

 

 

單車徑的路口本應十分寬闊,政府在中心卻設置大量「神主牌」。這是保護騎車者,還是製造更多問題? (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