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尼泊爾新移民不懂中文難搵工 曾遭警搜身感被歧視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本月初,佐敦尼泊爾裔斬人血案,警察連開 4槍制止,全城矚目。尼人斬尼人,多份報道形容事件為同鄉的私人恩怨。警方介入後,事主與被告仍不大願意透露爭執詳情。即使疑犯持有香港身份證,卻擺脫不了他們膚色及族裔的身份,在市民眼中,只擔心他們的存在會令區內治安惡化。
本地華人與少數族裔恍如活在同一天空但兩個世界的香港人。為何香港的少數族裔總是自成一角呢?

根據政府去年底公布的《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顯示,中文是少數族裔在學習或職場上遇到的最大困難,尤其是尼泊爾人在讀、寫、聽、說各方面都明顯較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遜色。

油麻地開槍案後,警方在附近搜捕疑犯。(資料圖片)

少數族裔接觸新聞渠道少
 

5年前來港的尼泊爾青年James(化名)不會講廣東話也不會寫中文,對油麻地開槍案的新聞知道得不多,「我只知道他們是尼泊爾人,但不明白為什麼(why)以及這事怎樣(how)發生。」健碩身材,一臉羞澀的James無奈道。他可以勉強用英文溝通,但坦言接觸本地新聞渠道狹窄,「通常看明珠台知道新聞」,而英文報紙則太艱澀難懂。他無奈地表示,媒體經常報壞不報好,而本地人對尼泊爾人常有誤會、認為他們是壞人;甚至他自己,也已遭遇過數次警察查身分證及搜身:「感覺很差……我又沒有做壞事……」

除了與唯一一位在THEi(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認識的本地朋友以英語溝通,James平日與家人及朋友溝通均用家鄉話,故平日練習中文的機會不多,「買東西時,我說英文,但店員會跟我說廣東話。」每次到店內買東西他就感到無奈,嘗試過用廣東話問「幾錢呀?」卻換來奇怪的回應:「店員不太想回應。當他們回應時,聲音很高,感覺對我們不太有禮貌。」James苦笑,彷彿用笑掩飾了他的自卑,剛說完「幾錢呀」便在鏡頭前笑起來,說到嘴邊的「10蚊」又吞了回來。

 

James嘗試寫自己的名字。(郭雅揚攝)

在大專主修會計,James雖然會說尼泊爾語(Nepali)、印地語(Hindi)和英語,但為了在香港繼續發展,他決心學好中文。「我看過會計公司的工作要求,很多都要流利中文。」因此由下月起,他開始讀中文班,一星期一次,由元朗的家到佐敦上課。問他有沒有信心他日當上會計師,他只道:「如果我勤奮一點學廣東話,機會會較高。」

基督教勵行會得到民政總署資助,開設中英文班,助少數族裔在職場上提高競爭力。(PORO攝)

然而,社區上的中文支援依然不足,令他們被拒於主流社會之外。基督教勵行會社會服務部經理鄺詠茵指,學校支援未必足夠配合少數族裔的語文需要,「經常會有少數族裔拿着不同文件上來中心問中文,包括房屋署、學校通告、搵工資訊等等,甚至有媽媽拿着小朋友功課上來問。」需求殷切,故中心提供傳譯服務、中英文班等。

現時政府提供的服務未見足夠應付社區語言支援。根據立法會文件,民政事務總署助少數族裔融入社區的主要工作包括:成立六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及兩間分中心、兩個少數族裔(尼泊爾及巴基斯坦)社區支援小組、五個以少數族裔語言廣播的電台節目、以少數族裔語言編製的服務指南,以及「地區為本融入社區計劃」和「大使計劃」等。而《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指出,受訪的貧窮尼泊爾人中,66.7%(12歲式以上在學)及84.8%(從事經濟活動)在學習上/在求職時或職場中有使用中文的困難。此外,語言也令少數族裔難以知道或接觸、使用公共支援服務,令少數族裔更難融入社區更遠。

少數族裔青年要在香港生存,要比人更努力。(PORO攝)
貧窮尼泊爾人中,66.7%(12歲式以上在學)及84.8%(從事經濟活動)在學習上/在求職時或職場中有使用中文的困難。(取自《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