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貧窮兒童為藍本 電影公司製RPG遊戲:體會少年無力感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有非政府團體(NGO)早前推算出全港共有25萬劏房人口,當中每五人便有一人是劏房兒童,他們生活於受限制的條件,還要在疫情期間默默承受無形壓力,有電影公司收集相關統計收據及個案,連月制作成一個以貧窮兒童為主角的線上虛擬遊戲《choice》,讓成人或兒童玩家透過不同選擇,感受被忽略的人生,「好想大家重新感受一次,(小朋友)呢家經歷緊係一個乜嘢嘅世界。」

遊戲藝術設計銘輝(左起)、總策劃人梁健邦及編劇王韻詩創作線上虛擬遊戲《choice》,以RPG模式描述貧窮兒童疫下面對的生活困境。(莫家文攝)

電影制作公司跨平台創作

一般觀眾可能鮮有聽到電影制作公司「電鑽重創影像」這個名字,但該公司數年前曾制作一系列出極具話題性的港台外判劇目,包括以出租女友(ptgf)和偷窺狂在迷你倉發生的畸形愛情故事,包裝成新獅子山下的單元故事《無愛之愛》;香港電視史上首次以跨性別人士、華裔法籍演員陳茗倫為主角,他飾演一名「變態」家務助理,打破宗教家庭種種禁忌的《萬輻瑪莉亞》,當中公司核心創作人梁健邦及王韻詩成為黃金拍檔,一次又一次碰觸社會較少關注的議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來臨,兩人原計劃創作一齣有關基層家庭兒童生活的電影,惟去年起因疫情停課而暫停選角及開鏡,因緣際遇之下,兩人獲悉藝發局公布虛擬藝術創作資助項目「art go digital」,經商議後決定同樣以電影中的基層男孩為藍本,連同從事藝術設計的銘輝,創作一個疫下生活場景為主題的RPG線上虛擬遊戲《choice》。

+1

創作人:遊戲結果從NGO統計數據中搜集

遊戲總策劃人梁健邦表示,遊戲將會以一個就讀中二的14歲的貧窮家庭男孩為角色設定,經歷上學與生活環境之間面對的各項難題,既要保持學校成績名次、心理健康、體力以及金錢在正常水平,還要連續三十一日不低過標準才算成功完成結局,當中玩家要在每日形形式式的生活遊戲中度過,有的是用有限的金錢到超巿購買防疫物資,有的是第一日復課後要揀好上課座位,亦有的在會見心理醫生時以圖畫代表心境,成功過關後,畫面就會浮現「小結局」,用來表達遊戲背後的意義。

「其實我哋每個遊戲都有不同嘅choice(選擇),喺選擇中有不同結果,就以呢個(因焦慮會見精神科醫生的小遊戲)結果為例,原來我哋發現喺COVID-19之下,港童尋求精神科協助增加三成…呢個結果係靠我哋去不同NGO傾偈,又去網上搵一啲大數據,最奇怪離譜就係好多人都唔知。」

遊戲正正反映貧富不公現象

阿邦指當大家誤以為這個遊戲玩家只以兒童為主要目標,其實另一個對象是成人,「小朋友喺一個疫情之下,要返學但又無得返學,要考試但根本無上過堂。究竟佢哋嘅心理狀態係點樣?我哋有好多呢啲研究資料放落去,等大家深入了解,其實小朋友除咗現實上物質問題 ,仲有心理問題,需要(大人)好好理解。」

遊戲編劇王韻詩補充,遊戲一開始設定,兒童接受挑戰時可選擇居住在私樓、公屋或劏房寮屋三大類,若選擇私樓已經顯示遊戲最快的大結局,隨即建議玩家向關注組織捐錢幫助有需要人士,後兩者則可繼續遊戲,惟兩者金錢、成績名次或健康各有差異,貧者越貧,所有指數更加趨向下游,其實正要表現出兒童默默面對貧富不公的社會現象。

+1

冀大人以同理心體驗遊戲背後意義

「作為一個貧窮小朋友,你要過到日子,需要放棄好多嘢…例如屋企無錢畀部電腦畀你去上網,你中意電腦,但又唔夠數據…你喺放棄過程中,畀玩家知道資源相對唔充足嘅家庭,需要放棄好多物質上嘅嘢,然後先可以適應,過程係好無力同無助。」 王韻詩道。

兩人都希望透過遊戲,不單讓小朋友重新在疫情期間有多一次的人生選擇,「令佢哋覺得重新掌握生活,因為好似仲可以選擇咁,大家玩完後,得到少少的希望 」,他們更想成人對貧窮兒童有更加深刻的體會,能以同理心去理解小朋友在疫情之下,面對學業、生活、心理及健康等方面所帶來的壓迫。「作為大人去玩呢個遊戲,你會覺得原來小朋友經歷好多嘢,係我哋唔知道,但通過呢個遊戲,作為香港人, 一齊經歷一下小朋友經歷過嘅事。」

藝發局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特別資助「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計劃),期望啟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藉着科技發展數碼或虛擬的藝術內容(數碼製作),以藝術回應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生活模式大變的社會,促進社會共融及與受眾互動,擴闊大眾對藝術的認識和投入,讓藝術更進一步融入生活。

計劃共收到256份合資格申請,最終獲資助的68個項目涵蓋不同藝術形式,當中電鑽重創獲資助開設線上虛擬遊戲,讓公眾了解貧窮家庭兒童生活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