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期刊》發表偷蛋龍胚胎論文 本港首現港產「恐龍女博士」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只要有夢,堅持總有日追上。一名土生土長的26歲女生,自幼對恐龍化石產生興趣,之後入讀港大地球科學系,去過內蒙古戈壁沙漠挖掘恐龍化石,更是首名香港女性於《科學期刊》發表偷蛋龍化石胚胎的研究論文,目前正於英國修讀古生物學博士課程,明年畢業後將成為香港首位「恐龍女博士」, 在講求搵錢至上的香港社會顯得難能可貴。她希望用自身經歷,寄語所有青年人要有耐性追夢,「做恐龍研究好易失敗,發現一個問題未必即刻搵到答案,但堅持唔好放棄,總有一日會成功。」

香港土生土長 初中對化石萌生興趣

在香港出世的馬慧芯(Fion),來自普通家庭,只是父母自幼經常在周末帶至郊野公園遊玩,愛上大自然,初中起對恐龍化石等古生物學產生興趣,先由接觸本地化石講場論壇開始,學懂瀏覽外國化石新聞,甚至自購書籍研究,DSE文憑試過後成功考入香港大學理學院,修讀地質學及生態學雙主修學士課程,正式開啟一條從興趣走向專業的道路。

Fion指香港地域沒有恐龍化石,又缺乏發展,故港大不設古生物學科,但有幸夠跟從港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Dr. Pittman, Michael)一同研究古脊椎動物,2015年暑假由他帶領下組團前往內蒙古戈壁沙漠,找尋爬蟲及恐龍化石,雖然沒有什麼成果,但已令她大開眼界,「沙漠搵化石兩至三星期,搵唔到好重大發現,掘唔到完整恐龍化石,但𠵱個都係好普遍,有啲古生物學家逗留野外兩個月,投放時間心機都未必搵到。」事件啟發她不斷深入鑽研,至2017年她在文嘉棋博士指導下撰寫一篇巨盜龍如何利用下顎進食的研究,成功刊登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成為本港首位本土女性代表香港院校在期刊發表恐龍論文,創下本港學術歷史新一頁。

醉心研究偷蛋龍、獸腳龍進化史

Fion於2017年港大畢業後未有放慢腳步,先後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及伯明翰大學修讀碩士及博士課程,明年6月畢業後將成為本港首位「恐龍女博士」,至今她亦先後在《當代生物學》等國際期刊發表10篇有關恐龍和翼龍的論文,當中今月先後發表2篇論文,其中一篇在《當代生物學》刊登,由她與3名大學教授先後研究40多隻獸腳類恐龍化石,再製作電腦模型進行咬合力模擬估算,結果發現牠們後期進化出的下顎除了變得更厚,亦出現整體形態向上或向下彎曲的現象,咬合能力均比早期同類恐龍更堅固,適合進食較硬的食物,而最新一篇則為昨日(21日)在《科學期刊》(iScience)發表,主要論述在中國南部首次發現處於蛋殼內的完整偷蛋龍胚胎化石,發現胚胎呈蜷縮姿勢,極近似鳥類胚胎孵化姿態,印證鳥類的孵化行為可能源於恐龍時代。

由興趣真正變成專業,Fion特別感謝一直支持她追夢的「非常」父母,「父母只係普通打工仔,亦唔係一啲專業人士,但係佢哋從小灌輸要做自己有興趣嘅事,先會做得好,而唔係教我點去讀一科可以搵錢嘅科目。」

雖然香港不像內地或北美洲,有大量古生物遺址可以進行挖掘及探索,但生於斯長於斯,她期望可以在本港從事古生物研究,透過電腦收集數據進行分析。而根據全球古生物學會,女性會員比例由1980年的18%逐步爬升至2017年的36%,她始終相信女性有獨當一面的能耐,「男古生物學家擅長野外考察,體力生理上都比較有優勢,但女性喺研究上可能會對一啲細節細心啲。」她寄語所有追夢的年輕人「只要畀耐性,一步一步努力,一定可以貼近夢想,做恐龍研究好易失敗,發現一個問題未必即刻搵到答案,但堅持唔好放棄,總有一日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