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霓虹師傅修復舊燈管重製3D月亮:佢哋代表香港最繁盛年代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自屋宇署在2010年起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街道上一個個霓虹招牌頓變「僭建物」,十數年間香港「霓虹之城」的美景再不復見;近日再有油麻地裙褂店「冠南華」,兩個屹立逾半世紀、被稱為「最幸福霓虹燈」的招牌因清拆令終被拆卸,不少人大感惋惜。
有保育人士指,隨着霓虹工業陷入低潮,現時全港僅剩下不足十名霓虹師傅。近日他們聯同入行近40年的胡智楷及唯一新入行的80後霓虹師傅,從過往「拯救」到的舊招牌上取出霓虹光管,為中秋節製作3D月亮藝術品。是傳承也是創新,期望人們經過駐足時,會重新愛上一抹霓虹燈影。

(左起)80後霓虹師傅劉浩輝及「街招」聯合創辦人麥憬淮和馮達煒。(張浩維攝)

霓虹燈海成外國電影動畫取景題材 團體保育約110個招牌

曾幾何時,我們走在街上抬頭就能望見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海,雖然霓虹燈招牌並非香港獨有,卻代表了60、70年代舊香港的繁華璀璨,過往不少外國電影、日本動畫都以此取景。惟自屋宇署在2010年起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任何招牌未經該署批准及同意,或根據規定而豎設,均定義為僭建物,而政府亦會定期設定清拆目標,向有關的商戶發出清拆令。

本地招牌保育平台「街招」,在2017年由兩名80後建築師成立。他們指,留意到近年街上的招牌逐一消失,希望利用自身對建築物條例的認識來幫助店舖,例如收到清拆令時應如何處理、是否有可能保留招牌等等。其聯合創辦人麥憬淮(Kevin)指,霓虹招牌對香港城市的立體感很有代表性,過往更有作為地標、路標的功能,而他們至今保育到約110個大大小小的招牌,「收咗嘅招牌燈管,我哋唔想淨係用喺招牌,想霓虹出現返喺條街度,慢慢影響大家鍾意返霓虹、影響返個街景。」

+3

▼8月16日 「冠南華」兩個大型霓虹燈招牌最後一夜亮燈▼

+6

收集舊舖招牌蛇王二、鷄記蔴雀製成3D霓虹月亮

近日他們與黃大仙中心合作進行「霓彩映月」主題活動,設計出立體霓虹光管月亮藝術裝置,當中亦使用了過往收集、來自9間店舖舊招牌上的霓虹光管,例如是銅鑼灣「蛇王二」、深水埗星河餐廳、油麻地的「鷄記蔴雀」等。「街招」另一名聯合創辦人馮達煒(Ken)指,是次作品構思了3個多月,當中呈現出滿月、盈凸月、上弦月、娥眉月的月相循環,寄寓本地工藝得以代代傳承、生生不息,「60至70年代,可能係香港霓虹招牌最興盛嘅年代,到及後呢十幾年間,因新法例、新技術例如LED燈嘅出現,以及近幾年嘅店舖結業潮,都令霓虹工業喺香港進入低潮。」

二人提到,現時屋宇署雖有招牌檢核、認證計劃,奈何難度很高,「要一啲原先起嘅招牌去符合新嘅限制,好多時舊招牌連第一關都過唔到……結構上要工程師認證,招牌咁多年前而未必有紀錄,要一位新嘅工程師去做認證係好大挑戰。」他們指,現時歷史建築物有評級制,即使未必符合所有現行的建築物條例,部分都獲豁免保留,認為對一些保養得宜、業主又希望保留的招牌,例如過往「麥文記」麵家的個案,都可以參考這個做法。

新晉霓虹燈藝術家劉浩輝指,從小到大見到滿天霓虹燈影,現時失去也感到可惜。(張浩維攝)

對霓虹招牌在街頭逐漸消失感到可惜

是次活動中直徑兩米的3D霓虹光管月亮裝置,由香港僅存的霓虹燈工藝師傅之一胡智楷,聯同新晉霓虹燈藝術家劉浩輝(Jive)跨代聯手修復及重新製作部分霓虹光管。劉浩輝表示,自己過往從事設計工作,2019年時到台灣向一名霓虹藝術家「拜師」,之後便開始全職做霓虹工作,「鍾意香港呢個地方嘅話,都會留意到喺唔同街道上都有好多霓虹燈招牌,佢係代表香港最繁盛年代嘅一種視覺元素。」

同樣為80後的劉浩輝指,從小到大見到滿天霓虹燈影,現時失去也感到可惜,「由細到大都見到,約朋友時又可以做聚腳點,譬如話『沙嗲王』等,因為好靚一定記得,係大家共同回憶。」他認為,改變政策要政府部門配合,現階段只可個人多做創作,例如將霓虹帶入室內, 也希望更多人用霓虹燈作為創作媒體,將這門傳統工藝好好傳承下去。

鍾意香港呢個地方嘅話,都會留意到喺唔同街道上都有好多霓虹燈招牌,佢係代表香港最繁盛年代嘅一種視覺元素。
霓虹燈藝術家劉浩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