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南華」霓虹燈早前被拆卸 香港招牌製作人談本土廣告牌之美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箱曾是香港夜景的重要標誌,但隨著城市發展,不少霓虹燈招牌紛紛被清拆。早前油麻地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的霓虹招牌被屋宇處落下「最後通牒」要求拆卸,更引起一股「打卡潮」。本文摘取自香港招牌製作者李健明撰寫的《你看港街招牌(增訂本)》第三章〈霓虹招牌〉,文章介紹霓虹燈製作涉及的工藝以及發展動向。在霓虹燈在香港夜幕消失之際,讓我們籍此文了解霓虹招牌的獨特之處。

8月16日,市民前來為霓紅燈招牌拍照留念。(李澤彤攝)

霓虹燈在上世紀初出現,並於二十年代傳入中國上海,照亮了這個中國最繁盛的城市,一九四六年周璇《夜上海》一曲,唱出了當年的景象。與此同時,香港政府的宣傳品中已有提及霓虹招牌,三十年代香港設有霓虹工場。後來中國發生巨變,不少大陸資本及技術都轉移到香港,霓虹燈在香港得以大放異彩。

+6

消費文化的象徵

霓虹燈招牌象徵的是消費文化,常見於資本雄厚的大商店,例如銀行、金舖、酒樓、百貨公司等;晚上營業的行業,更理所當然地使用霓虹招牌。酒吧、舞廳、夜總會等紙醉金迷的地方,都廣泛地使用霓虹招牌。因為霓虹顯眼醒目,一些預算極為充裕的國際大品牌,都會在大廈天台或立面,建立巨幅廣告,足以照亮維港兩岸。也因為霓虹在夜間發亮的特質,我們大概也不會在學校、社福機構、政府機構、老人院找到霓虹的蹤跡吧。

【你看港街招牌】霓虹燈製作過程。(非凡出牌提供,圖片鳴謝:梁耀成先生,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製作霓虹光管,涉及高超的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工人將玻璃管加熱,屈曲成所需的圖案及文字,再將玻璃管兩端封好,抽走空氣及加入不同氣體,用作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線。我問過一位前霓虹燈師傅,他說如果霓虹燈製作精良的話,可以使用十多年而不用更換,頂多是可能火牛或供電部分老化導致霓虹管不發光,只需更換相關部分,便可以修理好。這樣一來,霓虹燈其實比 LED 壽命長得多,而且 LED 一旦某小部分燈珠出問題,便需整幅更換;霓虹燈只需更換出問題的部分便可,相比起來,維修費用其實不會比 LED高。

霓虹燈曾經造就本港的獨特文化。(Getty)

香港有霓虹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霓虹燈,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算是拉斯維加斯了。當然,兩地的霓虹各具特色,拉斯維加斯霓虹面積巨大,用色誇張,而且閃爍不斷,令人看得眼花繚亂。香港受制於街道狹窄,除了面對維多利亞港或大街的巨幅廣告牌,招牌面積都不會像外國那麼大。而且為求吸引別人注意,很多招牌都是從建築物牆壁上伸出馬路,在昔日彌敦道形成一片燈海,蔚為奇觀。可惜近年來因為政府嚴格管制招牌,這種令香港引以為傲的璀璨景觀,已不再復見了。

各地招牌都會有字,而香港霓虹燈上的招牌字,成為了它們獨特的標記。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霓虹招牌上的字,大都以書法毛筆字為主,當中當舖,金舖及麻雀館上的北魏字體,風格誇張有力,符合香港人直白硬朗的性格。近年來也多了電腦字體的霓虹招牌,雖然稍欠味道,但配合霓虹這種獨特的光線,仍相當有特色。

《你看港街招牌(增訂本)》書封

書名:你看港街招牌(增訂本)
作者:李健明
出版商:非凡出版

霓虹外型

至於外型方面,霓虹招牌也是極為豐富的,不像街坊招牌般單調。由最基本的方形或圓形等幾何形狀,到配合招牌圖案設計的不規則圖形;或者是源自上世紀的 Art Deco 風格,簡約線條的圖形等等,不少霓虹招牌外觀令人難忘。例如已拆卸的「森美餐廳」的牛形招牌,現在已由博物館所收藏。

西環森美餐廳門前的巨型安格斯牛霓虹招牌,於2015年遭拆卸,現在M+博物館作藏品。(「M+收藏霓虹」影片截圖)

現時香港的霓虹招牌已買少見少,拆卸速度之驚人,令人咋舌。有霓虹師傅向我透露,已有兩三年沒有製作過室外的霓虹招牌了。另外,香港的剩下來霓虹燈師傅已經很少,加上霓虹工場佔地不小,基於租金昂貴,有些師傅已轉行,放棄工場,改為從事安裝工作。本地的霓虹工場的數量,現已屈指可數了。

霓虹燈那獨特的光線,在漆黑中顯眼醒目。相比LED,卻顯得比較柔和,因此很多人仍然鍾愛霓虹燈那種獨特的感覺。雖然外牆霓虹燈需求已十分少,但近年來霓虹燈已轉為高貴典雅的室內裝飾,需求亦有所回升,情況就像黑膠唱片一樣,主要用途就是供人懷舊一番。最近到了廣州一轉,看到當地的招牌工場,亦有生產霓虹燈,而且製作相當精美,也能造到將霓虹招牌室內化及微型化。燈管亦比以前看到的要幼細,可以製作更小更複雜的圖案。雖然現時製作霓虹燈仍然依賴手工,未有出現新的技術協助製作,但因為霓虹燈在中國大陸亦有需求,所以在可見將來,霓虹燈這種招牌將會繼續發光發亮,照亮香港這個不夜城。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李健明(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作者簡介|李健明,香港招牌製作者,耀華製作室接班人,「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李漢港楷)的負責人。致力將街頭書法家李漢的手寫筆迹整理,集結成完整的「李漢港楷」電腦字體。曾舉辦「新蒲崗街頭字體漫遊」、「港人港字」展覽,帶領公眾欣賞本土招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