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教師創業 跳出課室推廣情緒教育 最重要良好團隊合作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創業有無限可能,但有曾任教師的年輕人想到,要先關心香港學生的情緒健康。28歲的楊思毅和26歲的郭梓樂,畢業後同在一所小學任職老師,期間留意到不論「壞學生」還是「好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都遇到困難,「佢哋需要嘅,未必係咁細個就要谷佢哋讀好英文、數學、常識,而係去認識同察覺自己。」

4年前,他們與另一位已為人父的拍檔魏敬國,一同創立了推動社交情緒教育的機構「 JUST FEEL 感講」,希望透過學校夥伴計劃,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提供支援,至今已有20間學校參與。三人認為,在創業路上,最重要的是與同事有良好的團隊合作。

(左起)魏敬國、楊思毅和郭梓樂在2018年時一同創立了推動社交情緒教育的機構「 JUST FEEL 感講」。(陳葦慈攝)

遇到9歲「冇得救」學生得到啟示

楊思毅(Raymond)和郭梓樂(Matthew)以往在小學任教,作為班主任,他們觀察到很多學生「唔係好識表達自己感覺」,例如上課時突然大哭、憤怒時亂丟東西。他們認為教育制度之下有一些源於根本的情緒教育問題,即使是學校內部也不能處理 ;然而一個可讓學生擁抱及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要的善意溝通環境,對學生的身心靈健康卻是十分重要。

「當時有一個9歲學生,基本上大部分老師都唔鍾意佢,話佢成日出位、唔聽話,甚至有老師話佢『冇得救』……我都好困惑,一個9歲嘅同學點解會冇得救呢?」楊思毅說,他小時候也是常要見訓導主任的「壞學生」,因此他決定深入了解這位同學,「我估佢其實有啲經歷、 感受佢唔識消化,慢慢建立咗信任,佢講到有啲挫敗、憤怒、傷心……其實教育制度未必有好好照顧一班唔係太適合主流教育嘅學生,而佢哋只會愈來愈挫敗。」

「好學生」不快樂因不為自己

「壞學生」如是,「好學生」也不一定快樂。郭梓樂憶述,當時他班上有一位乖巧、成績好的同學,「全部老師都鍾意佢,但當我真正留意,發現佢其實唔太開心,小息會成日自己坐喺位度……佢做大部份事情都係為咗要老師、父母欣賞,冇一樣係為自己興趣、自我發展而做。」郭梓樂認為,現代社會提倡以教育幫助學生「搵到自己」,實際上卻處處都仍未做到,「好想知道香港教育發生咩事……係學習唔夠愉快?課外活動唔夠多?定係成個文化、老師課堂內外點溝通都關事?」

推廣情緒教育 同事說NO 校長既支持又參與

楊思毅說,當時他們「周圍搵方法」,其後接觸到「善意溝通」和「社交情緒教育」這兩套理論,於是希望在校內推廣。他形容當時如「保險經紀」般,在教員室內逐一向同事「推銷」,希望他們能聆聽和了解,「香港老師壓力大,好多人好忙,個個都話點解唔教返好佢哋英文、常識就算?當時接受到嘅『No』,係遠遠多過『Yes』。」

幸好多番努力之下,二人的計劃終獲校方支持,他們更曾與校長,在假期時一同前往台灣拜訪善意溝通工作室創辦人、精神科醫師鄭若瑟。後來他們為了全情投入推廣工作,毅然離開教育最前線,憑着在創科比賽中獲得的10萬元起動資金,與同樣對情緒教育有興趣的拍檔魏敬國(Anthony),在2018年以慈善團體的方式成立「 JUST FEEL 感講」。他們又在2020年7月成功獲陳廷驊基金會支持,基金會除了在兩年內提供共260萬元資助,亦在機構方向、策略等提供意見。

三人均指,創業的過程中,團隊的努力功不可沒。現時機構連同兼職、實習共有18位同事,當中除了教育背景、工作經驗,他們更著重員工對情緒教育是否有熱誠。

任職研究與開發部門的盧卓欣指,見到團隊「做緊啲細個冇嘅嘢」,例如從小到大、每當犯錯便「好怕畀人知」;認為公司除了在夥伴學校推廣,在公司內部亦有實踐相關理論,「會在意我哋感受。」

曾任教Band 3中學、現在機構負責聯絡工作的馬偉諾則指,過往在校內留意到,很多學生欠缺家庭支援,而學校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安全網;過去他曾與學生因行為、功課發生衝突,但也令他反思,應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他又指,慶幸離開學校後,發現有機構如此重視教師培訓 ,更遍及親子關係,「視野比我原本諗嘅更加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