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綠化帶、GIC用地建樓 區議員:點解唔用棕土先?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政府擬改劃將軍澳5幅共約15個足球場大小的綠化地帶,興建逾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容纳逾3萬人,西貢區議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然而,其中一地的選址不但選在通風廊上,更佔用「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居民對此表示反對,指在通風廊上建樓會影響該區的空氣流通,而挪用GIC地更是搶奪區內居民本來可享用的社區設施。

是次5幅綠化地帶改建公營房屋的選址中,其中一幅位於昭信路以南、面積約 0.46 公頃。該地預計將提供約560個公營房屋單位、容納約1500人口。此地皮約2/3面積為綠化地帶,1/3面積為GIC用地。

昭信路以南的選址本為規劃的通風廊。(西貢區議會文件)

綠化地帶只是規劃理念?

在規劃署的法定圖則上,土地被劃分為不同地帶(zoning),而不同地帶有其相應用途。其中,「綠化地帶」(Greenbelt)在規劃理念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作為市區和近郊發展區的界限,以抑制市區範圍的擴展,並提供土地作靜態康樂場地。根據城規會條例,一般情況下,此地帶不宜發展。

截至2014年6月初,在全港法定圖則中被劃為「綠化地帶」(不包括郊野公園範圍)的土地面積共約15200公頃。特首梁振英於任內多份施政報告提出,改劃「綠化地帶」用地以增加房屋供應,並指將集中處理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結果共有13幅合共57公頃「綠化地帶」用地,被規劃署建議改劃為住宅用途。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指,現時法定圖則上所劃分的不同地帶,雖有法律效力但可經城規會作出修改。

范國威認為政府應該優先發展棕土而非綠化地帶,他舉例指目前擱置發展的橫洲棕土面積達33公頃,比起將軍澳五幅綠化地加起來還要大,質疑政府一方面容忍棕土作業繼續經營,另一方面則向綠化地帶開刀,規劃並不合理。規劃署代表則表示,會研究發展棕土,但現時沒有關於何謂「棕土」的客觀定義,需先花時間研究。

「綠化地帶」本應作為市區和近郊發展區的界限,以抑制市區範圍的擴展。(龔慧攝)

用了GIC 可再在哪裡找地建圖書館運動場?

昭信路以南地皮有2/3是綠化地帶,剩餘1/3其實為GIC用地。早在2012年8月,政府宣布將36幅合共27公頃的GIC用地及其他政府用地,改作房屋發展,預計興建約11900個住宅單位。去年9月,政府已計劃將北角電照街一幅GIC用地改劃以興建公營房屋。今年1月,又擬將黃大仙正德街的社區中心、及牛池灣豐盛街兩幅GIC用地,改劃成興建約900個公營房屋單位。

GIC用地在規劃上本預留作興建社區設施如圖書館、運動場或社區中心之用。方國珊認為,挪用區內GIC用地,會令其後若欲新建社區設施時找不到地方,間接令街坊無法享用可能的社區設施。

挪用GIC後,可再在哪裡找地建鬧市中的遊樂場?(黃寶瑩攝)
挪用GIC後,可再在哪裡找地建鬧市中的圖書館?(余俊亮攝)

失通風廊 或可令區內空氣質素變差

西貢區區議員范國威及方國珊均表示,是次這幅「昭信路以南」地皮,對出就是銀線灣,本在規劃上這幅地皮是是預留了作通風廊。若將之改劃為興建高樓大廈,恐影響整個將軍澳區的空氣流通。

香港規劃師學會成員鄭韻瑩曾表示,通風廊可以由道路、公園以及低矮的建築群組成,盡量不阻礙盛行風的流動。《海港規劃指引》曾提出,應在海旁的樓宇高度應較低矮,而且慢慢向內陸遞增,在樓與樓之間留下通風廊,不阻擋海風流進內陸。將軍澳區有十分之一的土地為堆填區之用,西貢區區議員張美雄表示,雖然去年起將軍澳堆填區停收家居垃圾後,已不用嗅到異味,但出入堆填區的垃圾車還是經常沿環保大道途經區內多個屋苑,他恐失去通風廊,區內空氣質素會變差。

方國珊表示,根據她早前在區內進行的問卷調查,58%的受訪者反對在該地興建公營房屋,反對的主要原因正是此建樓選址會破壞通風廊。

出入將軍澳堆填區的垃圾車經常沿環保大道途經區內多個屋苑。(李澤彤攝)

反「插針樓」 不如發展將軍澳137區?

將軍澳民生關注組總幹事陳展浚指,支持政府興建公營房屋,但反對建「插針樓」,如昭信路以南地皮面積僅為約2/3個足球場,不但對鄰近的斧頭洲村會形成屏風樓,而僅入住1570人,恐不夠力量促政府新建相關社區設施。他建議政府應將新公營房屋集中興建在將軍澳137區,單該區已可容納10萬人口,又能確保有足夠土地新建社區會堂、超市、商品等社區設施。

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代表回應指,已於去年年底聯合委聘顧問展開將軍澳137區重新規劃的研究,探討將軍澳137區作房屋、 商業及其他發展的可行性。

有社區組織人士認為不應在綠化帶建「插針樓」,而應改為發展「將軍澳137區」。(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