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悟生死無常 另類導賞認識最後一程 團友:跟我意願大家安樂

撰文:鄧康翹
出版:更新:

新冠肆虐的三年,生死議題變得相當貼身。樂齡薈為打破長者對死亡禁忌和恐懼,認識生前規劃身後事的重要性,於本月舉辦了另類導賞團,帶同一眾老友記在上環參觀逾百年歷史的長生店和壽衣店,深入了解整個殯葬行業的現況,為隨時來襲的死亡,及早作出準備。

疫下離世者眾多 家屬面對很多不確定性

公壽中西殯儀樂小姐指出,在疫情期間因離世者眾多、出殯程序需時,家屬需要面對許多不確定性,她說:「以前兩、三日就拎到文件,但係因為好多嘢每日都變緊,時間變得耐咗好多。」另一問題是遺體太多,不少被送往公眾殮房而非放在醫院,家屬要自行追蹤,長者卻未必了解,曾誤以為遺失了遺體,這些情況幾乎每日發生。

樂小姐續指,疫情下喪親者面對親友遽然離世,很容易將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她形容:「佢哋會好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無所適從,然後將問題歸咎於自己做漏嘢。」她建議在世者提前做好生前規劃,了解坊間林林總總殯儀產品繁複的後事程序,以及各種殯儀選擇,樂小姐說:「要知道每個步驟點做、點解要咁做,可以選擇點做?提早做好準備,對自己同屋企人嚟講都係一件好事。」

疫下感觸生命無常 提前做好死亡規劃

樂齡薈會友任先生則表示,疫情下三年,令他深切感受到生命無常,敲響了他對提前進行生前規劃身後事的警號,他稱:「呢三年好多人因為呢場疫情走咗,我突然間諗到,如果有一日我無啦啦走咗,屋企人會點算?」為減輕親友在面對自己離世時的傷痛,他決定盡早為自己做好生前規劃,希望離世後能以海葬儀式進行,他嘆道:「唔洗第時下下要佢哋去估,又要驚我唔滿意,咁不如我自己做好佢,跟着我意願去做,大家都安樂啲。」

(右)樂齡薈會友楊女士表示,近年來面對親人離世,家中「白頭人送黑頭人」,令她明白到死亡不只是關乎離世者的事,而是關乎整個家庭的事,「屋企有後生嘅走先,老人家突然要接受一個咁大嘅噩耗,會好迷茫,唔識點做。」(夏家朗攝)

楊女士:死亡不只是關乎離世者的事

樂齡薈會友楊女士表示,近年來面對親人離世,家中「白頭人送黑頭人」,令她明白到死亡不只是關乎離世者的事,而是關乎整個家庭的事。她謂:「屋企有後生嘅走先,老人家突然要接受一個咁大嘅噩耗,會好迷惘,唔識點做。」因此,她認為生死教育無分年齡,對於成年人和小朋友同樣重要,她補充說:「我聽過有啲小朋友同老人家住,老人家如果突然走咗,小朋友同樣會產生出好大情緒。」

此外,楊女士認為,生前規劃能體現出自身的自主性,希望未來的告別禮能一切從簡,進行綠色殯葬,「我會寫低之後嘅安排,等屋企人唔洗咁奔波,唔洗驚會有遺憾,想盡量減輕佢哋嘅傷痛。 」楊女士說起來語調平靜,似乎真的看透生死。

新冠肆虐的三年,生死議題變得相當貼身。樂齡薈為打破長者對死亡禁忌和恐懼,本月舉辦了另類導賞團,帶同一眾老友記在上環參觀逾百年歷史的長生店和壽衣店。(夏家朗攝)

願當「無言老師」:想幫到更多人

樂齡薈會友張先生則不諱言,自己年輕時比較避忌談論死亡的話題,會覺得很不吉利,不願去談論這些事。不過,隨著年紀增長,令他對生死課題的興趣漸濃,笑說:「自己已步入人生第三階段,應好好規劃。」他又形容「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是每個人都必然要面對的事,透過參與是次導賞團,令他對殯葬的程序有更深入了解,稱:「今次係一個好好嘅學習機會,知道咗好多喺手續同法律上的知識。」

張先生亦提及,他於2016年時已參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他憶述:「有一次睇新聞,見到醫學院學生需要遺體去解剖,我覺得好觸動到我。」他後來經過與家人長時間商討,最終獲家人支持其決定,他解釋:「 希望可以盡我少少心意,令醫學院學生可以有更多的練習機會,幫到更加多嘅人。」

同時,他認為提前規劃,能令自已及家人在面對離世時的情緒可以更放鬆,「即使有一日我突然走咗,我都可以好放心,因為我嘅後人會知道應該點去處理,唔會不知所措。做好事前規劃,我日後會過好每一日,真正認識死亡後,令我過得更充實,明白係必須要經歷,唔需要再擔心同恐懼。」張先生說起來一臉輕鬆自若,做到豁達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