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辦「文具銀行」助基層 捐贈變義賣全因怕咗貪心家長?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文具收藏家鍾燕齊(Joel)去年3月成立「銀の文房具」工作室,搞懷舊文具展覽和導賞,與學生和街坊講文具故事,做「文具教育」。導賞辦了幾個月,教育還未見成效,工作室卻先成了收容所,他說:「有一些人把一些舊物捐來這裏,覺得似是幫舊物找到一個歸宿。(物件的時代)有新有舊,慢慢堆積了一堆,就想不如開始捐出去。」同年12月他加開「文具銀行」Facebook專頁,令大家很易得悉捐贈文具的去向。半年過去,文具轉贈過程中見過眾生態,有「無尾飛陀」的義工,也有「你捐得就唔好理我點用」的貪便宜家長。然而Joel的心沒有淡下來,反而希望未來在18區找合作伙伴設立回收點,原因是香港需要幫助的基層孩子原來比想像中多太多。
攝影:鄭秋嬋

文具收藏家鍾燕齊(Joel)去年成立「銀の文房具」搞懷舊文具展覽和導賞;「文具銀行」轉贈文具。

何謂文具教育?

所謂「文具教育」,是透過講解文具的設計、應用和發展,讓人們了解文具的特性,從而令大家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具之餘,也推動本地文具創意產業的發展。Joel說揀一件適合自己用的文具就如同揀一件適合自己的衣物,可惜香港人對文具缺乏這樣的要求與認知。所以,他工作室內不少文具只作展覽,不作發售,會用來做學校、街坊等的導賞團。Joel會與幼稚園學生講一支鉛筆的粗幼、形狀、長短,或與大學生共同探討文具的創意設計與發展,「例如一支筆為何要用三角形還是六角形?三角形也有粗幼之分。太細的小朋友不適合用三角形的筆,這其實與力點有關,當中涉及物理學。」原來,小朋友手指細小,處於發育狀態,太盲目要他們使用三角形筆,反而會因寫字時錯誤施力而養成不好的姿勢。所以,他說不同對象,文具教育的內容深淺自然會有不同。

「銀の文房具」被街坊視為舊物的好歸宿,儲了幾十年又不知如何處理的文具都通通送到這裡來了。

文具店相繼執笠 八個月轉贈過萬件貨

街坊見Joel是愛文具之人,亦視「銀の文房具」是個文具的好歸宿,於是儲了幾十年,不知如何處理的文具舊物就拎了來這裏捐。於是,「文具銀行」成立之前,「銀の文房具」就已經成了收容所,Joel在8個月之內轉贈了過萬件文具出去。他說貨物主要來自文具店執笠,「去年是近幾年最多文具店執笠的一年。我不知的就無法統計,但經我手去處理貨物的都有16間。」

他說近年多個大型社區重建影響,不少地區的文具店都相繼結業。但導致執笠的主因是很多老闆年紀大了想退休,而文具生意也難叫下一代接手,「文具店要開得早,收得遲,遷就別人返工放工、返學放學時間,很多舖頭靠兩口子日做14至16小時,也不過月入萬多元。個仔讀完大學回來,叫他做一個一萬元的生意,計唔啱條數。」

+2
Joel的工作室內有不少懷舊物品都與昔日的學校有關。

開間「文具銀行」 方便轉贈文具

店舖結業,囤積的貨物又不能退回生產商,賣給同行又只能以賤價,老闆們便索性叫Joel幫忙處理、轉贈予有需要的人。「去年收回來的物資多得我送不及,因為要逐次去敲門,做很多行政工作。有無一個方法更方便自己?可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又不堆存那麼多東西在這裏呢?」他當時想香港有食物銀行、服裝銀行、玩具銀行,似乎沒有人做文具銀行,於是就順理成章開個Facebook page,成立了「文具銀行」。

「文具銀行」農曆年過後才開始運行,他說:「發覺真係好Work(可行),幾千件貨一星期內已經可以完成分配,給不同的社福機構,叫他們自取,或我送到樓下他們的貨車上,他們自己在那邊接收,件事就很有效率了。」如是者,他也在Facebook上公開交代物資的來源、去向,讓捐贈者和支持者了解運作。

Joel也會收集未用完的鉛筆,儲夠一定的數量又會轉贈出去。

義工「無尾飛陀」 停止捐贈山區 

過往幾年,Joel都有捐贈文具的習慣,本地基層或內地貧困山區;成立了文具銀行之後也不例外,所以開初時也接受義工慕名而來索取物資。但兩個多星期前,他決定停止這些活動,「因為太多人知道這裏有物資,有很多人慕名而來,說自己是義工,義務去旅行,可以幫忙派物資。我好想知物資落在什麼人手上,因為不同在香港,社福機構有信給我們,我們有紀錄。這些個人來到時,我們都是建基於信任,(於是我要求)你影張相給我,不需要落tag或post相,只需要inbox給我們作紀錄。不過一張相都沒有,沒有人願意做這個簡單的動作,所以我就停止了海外的資助。」他說如今除非自己或相熟的朋友帶,一般不會發物資於其他人帶去外地。

派多了給學校發現,每間學校申請資助的學生都有不少,需要幫助的兒童比想像中多。

本地兒童需求多 望18區設回收轉贈點

事實上,令他停止海外捐助的原因還有另一個,「派多了給學校發現,每間小學申請全資助、半資助、綜援的家庭,數量是比我想像中大很多。我開始就想,為何平均每間小學都有幾百人呢?開始時覺得每件物件收回來有幾千件已經很誇張,其實可能照顧不了10間學校。但香港有多少間小學和幼稚園?」他開始覺得自己的物資連本地孩子都難以照顧,於是想把本地的需求放首位,將來有了一定的規模,才去照顧外地的需要。

不過一己之力始終有限,他說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可能連搭車到工作室取用文具的錢也沒有,長遠希望可以在18區內找到合作伙伴,在區內設立文具收集及轉贈點,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可能會與地區組織或社福機構合作,從18個轉贈點慢慢發出去,做到54個點,甚至過百個點,那才可以真正地令低收入家庭受惠。」

這裡既是進行文具教育的工作室,又是做文具轉贈的「銀行」。

有人貪字得個貧 唯有捐贈變義賣

文具銀行的捐贈對象有學校、社福機構和家庭。工作室平日會用來做導賞,逢星期六對公眾人士開放,讓有需要的家長拿取文具。不過免費有時似乎比收費更易帶來問題,他舉例說有次收了一批兒童課外書,有個家長就取了40、50本,當時他問對方會如何使用這些書,那家長答他:「你捐得就唔好理我點用啦!」

Joel說,希望物資能真正落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手上。而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書本的捐贈者也建議他不如轉為義賣書籍,以20元1本,30元2本的方式,為自己籌些經費之餘,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他說,書本轉為收費形式之後,情況的確有所改善,「當要收費時,啲人點都會諗一諗。是有效的,籌到少少錢之餘,啲人真係會揀。」

Joel收集的舊物貼滿了整個牆壁,展示了不同時代的學校文具。

 

「銀の文房具」、「文具銀行」:

新蒲崗五芳街27-29號,永濟工業大廈,B座1樓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