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檔.一】街邊報紙檔數目大減 政府業主發展商有份趕走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街邊報紙檔買少見少,人們大多歸咎報業萎縮,但報紙檔走入歷史除了商業因素,更因為其依附生長的環境改變。報紙檔被認為邋遢、拖低樓價,有地產商更會教業主趕走報紙檔。報紙檔要搬家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往往要退到人流少的地方。為何報紙檔難覓容身之所?

飲茶看報,不知是多少港人的習慣,於是衍生了酒樓與報攤共生的情況。(莊玉君提供,攝於2010年)

全盛時期2500檔 酒樓報攤共生

1904年已香港已有報攤,90年代正值報業黃金時期,全港街頭有近2500個報紙檔。

舊區街道通常有種混雜的「人氣」,因為街道上有各式各樣的小販和活動,人們在街道上停留「打牙骹」,街道不只是「輸送帶」,而是共同生活的空間。不過隨著香港奉行「人車分隔」,小販漸漸退入內街,又因公共衛生要求提升、公共空間匱乏,政府發牌規範小販,數目逐年下降。

香港市區街道狹窄,哪裏還容得下報紙檔?(羅君豪攝)

著有《街邊有檔報紙檔》的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士莊玉惜指,報紙檔因為較少衛生問題,待遇亦較寬鬆。時至今日,熟食小販在街頭絕跡,但仍能看到報紙檔的踪影。

擺檔需要「靠山」。硬件上,他們通常靠牆擺檔,但更重要的是業主歡迎你。香港以前很多酒樓都有地舖入口,牆身時常有報攤依附,位置不時有人爭個你死我活,有些檔主更會藏着武器傍身。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鄧入明說:「人們通常買份報紙飲茶,在茶樓門口擺檔就夠方便。客人嘆一盅兩件,看報紙坐幾個鐘,酒樓生意都會增加,所以酒樓都歡迎報販。」不過,鄧入明概嘆:「時而世易,每樣事情都會變。」

便利店80年代開始進軍香港,兼賣報紙,還帶頭減價送紙巾,部分報販也跟隨減價,造成惡性競爭。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少酒樓逐漸搬入商場或結業,地舖少了。每天去酒樓過「日辰」的老一輩人口愈來愈少,新一輩卻是電子世代,不再看實體報紙,或只看免費報紙。

無街新市鎮大商場不歡迎報攤 報販轉型求變

香港愈來愈多地舖變成名牌零售店,報販失去容身之所。(吳煒豪攝)

不再受業主歡迎 「地產商教趕走報檔」轉落地玻璃

至2016年,本港只剩下約420檔持牌小販報攤,不過原因不全是沒生意做。鄧入明指愈來愈多業主不歡迎報販:「在大陸,報紙檔可能是一個亭,空間充足,香港就沒此條件。很多時候檔主用膠布、帆布擋雨,檔主未必時常會換,它們舊了就會骯髒,業主就會覺得礙眼、核突,不夠企理。很多地產商都會教業主如何趕走報紙檔。」當香港地舖愈來愈多名店、愈來愈多珠寶店,或者報攤再整潔也難以配合豪華形象。鄧入明稱旺角荷里活商業中心對出外本有個報紙檔,「聽聞業主出了錢,叫報紙檔搬走。」聽上去報紙檔沒有損失,不過報紙檔要覓新址擺檔相當困難。鄧入明又說,當業主將地舖牆壁改做落地玻璃時,便可因展示商品權利,叫報攤搬走。

報攤尋位置需要六個部門加業主同意

「東街不擺擺西街」似是常理,但香港街道卻有不少「土地問題」。莊玉惜指,報紙檔在一個位置擺檔,需要通:警方、食環署、地政署、消防署、民政事務署、運輸署共六個政府部門同意;最重要的是如果檔位靠牆,需要業主同意。不同部門對報攤擺位有相當多的要求,例如報攤不可擺在渠蓋上,不可阻擋消防水喉。

在香港的狹窄街道環境,要找到個位置滿足各個部門條件已不容易。鄧入明說:「彌敦道因為人流多,已不會再發牌。地鐵出口附近同樣不能。」人流是報攤能否生存的最大要訣,即是找到一個位於能滿足到各方要求,人流卻未必理想。不少報檔在搬遷後面對這個問題,生意大減。
當舊區業主絞盡腦汁趕走報檔,在新市鎮、市區重建下,報販又有給預留位置嗎?請參閲下一篇文章

【生於1997.下】傘運為啟蒙、棄玩FB的一代 對未來只能灰機?

當舊區仕紳化、商場愈建愈多,街邊檔如何生存?(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