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唔坐飛機輪船環遊世界 帆船橫跨太平洋 衝浪板過維港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環遊世界有很多方法。經典冒險小說《八十日環遊世界》中,主角紳士和僕人靠的是輪船和鐵路。而加拿大人Markus Pukonen拒絕在旅程中製造污染,進行「Non-motorised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連升降機都不可以使用,用人力及各種方法代步。旅程預計要足足5年才能完成。
他2015年從多倫多出發,橫跨加拿大東西部。然後經美國三藩市出海,用帆船航行15,000公里,接近一年才登陸香港。來到香港,他笑言:「空氣質素差已經是一大挑戰。而且,城市的公路對單車使用者很不友善。比如今晚的分享會,我要從西貢來到港島。先用單車代步,公路上全都是汽車;在維港用衝浪板(Stand Up Paddle)過海。」

慣用公共汽車、鐵路和小輪代步的香港人,很難想像Markus用如此親近自然的人力方式旅行。必然要花更久時間,他甚至說最終可能比原定時間遲兩年,才完成旅程。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碳足印」(每人日常排放的溫室氣體計算)遍佈全球。「如果我坐飛機、坐船和鐵路環遊世界,我豈不變成一個世界性的污染者?」

不能坐小輪,Markus以衝浪板橫過維港。但凡他要過海,他只能用這種原始,但對港人而言十分新奇的方式。政府鼓勵市民親水,他最親水。(受訪者提供)
+6

用自己方式實踐環保理想 

Markus Pukonen今年34歲,穿起一件綠色印有「Natural」的T-shirt,在堅尼地城的工廈分享他一年又343日的旅程見聞。這個瘋狂構想誕生之前,他是攝影師,又是森林消防員(Forrest Firefighter)。加拿大擁有豐富壯麗的自然景觀,一共設立39個國家公園,分布在10個省,總面積多達30萬平方公里。所以森林消防員的職責十分重要,也與他的理念相近:「為了減少碳排放,我從不購買私家車代步,平日用單車代步。」

幾時開始想單靠人力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舉?家人有沒有反對這個念頭?他搖搖頭:「他們都很支持我。其實這個念頭最初來自患上白血病、只得兩星期命的父親。7年前,我是個森林消防員,收入優厚,生活安穩。直到父親打電話通知他的病,我在回家的飛機上不斷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告知即將死去,該做甚麼以求無憾離開世界?我想到的方法是,結合自己推動環保的理念,以及自身攝影、拍片的才能,嘗試為世界帶來一點改變。可以是令人關注碳排放問題,也可以是關注我所到過的第三世界國家,那裏的人的生活。」

於是,Markus創立「ROUTES OF CHANGE」網站,沿途紀錄他的行程。他以前在加拿大境內玩過帆船,懂得怎樣維修,在三藩市用兩星期了解和練習帆船航海細節。來到海上,惡劣天氣是一大挑戰。他說,即使航海經驗豐富,也只能聽天由命。「我遇過5米高的巨浪,遇過每小時達90公里的強風,只能夠用盡一切辦法穩定船身。我也不知道自己怎樣克服過來。」

環遊世界的行程,他卻比較隨性。所以,當他來到溫哥華後,偶然結識一支年青人組成的探險船隊,和他們先繞溫哥華島一圈後,才繼續自己行程。那班年青人向他講解航海技術和物資準備,更一度邀請他參加從加拿大航行到北冰洋的旅程。來到三藩市後,他便租帆船出海,將近一年,才再次見到大陸。

坐上30英呎的帆船橫渡太平洋。怒海孤舟,這段旅程充滿驚險,他每晚臨睡前要注意風向,以免帆船給風吹離航線。又要定時維修船上設施。(受訪者提供)

孤獨太平洋 最怕睡夢中翻船

這段15,000公里的航程,船上絕大多數時間只有Markus一人,沉默的日子最長有21天。海上旅程沒有網絡,只能透過通訊衛星發送短訊。他記得在三藩市出海後,見過一大群約50隻海豚出沒,牠們跳出水面復又潛下,就在帆船的不遠處,「好似為我送行一樣。」當陸地終於消失不見,他在這艘30英尺的帆船上生活。每日海洋有三種叫醒他的方法:愈加猛烈的日照、強烈的海風以及拍打臉龐的雨滴。起身以後,他會閱讀、用Podcast聽歌、聽電台學國語,為了進入亞洲而準備。但很快他發現,香港人講的是廣東話。「租船之前,我吩咐船家準備幾十本書,以及兩星期的蔬果、生菜,還有意粉、薯仔等糧食,船上也有廁所。護照當然要隨身。」

雖然整段太平洋旅程,他曾在夏威夷、馬紹爾群島、帛琉和菲律賓等島國補給,平均逗留3個月,但航行時,世界只有自己和沒有邊際的海洋。他的鬍子長到像個野人般。這種孤獨和恐懼是如此呈現的:有時海風夾雜遠方的雜音傳入耳畔,會令他突然情緒不穩。

「長期孤獨會令我倍感壓力,教我害怕的是,我知道總有事情會發生,但從不能確認。帆船以風力發動,每晚臨睡前我要注意風向,調整好風帆。好讓我熟睡時船不會偏離路線,否則一醒就不知飄到哪裏。最怕的,自然是睡夢中翻船。」船航行多月,他不時要維修廁所、船桅和風帆。他特別提醒,帆船最忌夜晚靠近海岸。因為難以看清岸邊的礁石,容易撞穿船底,必須在日間登陸。

他在堅尼地城舉辦分享會,有20幾人撐場。問到他在香港逗留會做甚麼,他說:行山、到中小學分享和遊覽香港各區。(陳銘智攝)

香港印象:行山好、汽車太多

2016年5月3離開三藩市,一年後的4月28日在香港西貢登陸。他覺得香港生活多姿多彩,同時也很多汽車,對他來說是另一種挑戰。「公路上太多汽車,香港的空氣質素,與太平洋的新鮮空氣相去甚遠。而且司機沒有意識到單車的存在,認為單車不應該出現在公路。公共交通工具無疑很方便,不過對我來說,要如何以步行、單車和滑浪板遊覽香港,頗花時間安排。」

他在西貢和灣仔都有朋友接待,不像一般遊客,他特別喜歡香港的遠足郊遊徑,例如港島的山頂。事實上,香港的遠足郊遊成為外國遊客的主流去處。去年《國家地理雜誌》選出20條夢想行山徑,麥理浩徑榜上有名;CNN也推介過薄扶林水塘、龍虎山等港島5條輕鬆易行的行山徑。 

Markus會在香港逗留一個半月,出席中小學講座、友好團體舉辦的分享會。他笑說,旅程要繼續下去,還要找到更多人或團體贊助。離開香港後,他會進入老撾、緬甸,前往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