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島線】海怡居民設fb專頁記錄南區變遷 :居民要參與其中

撰文:何潔泓
出版:更新:

南港島線通車首日,跟海怡居民宇輝搭地鐵回家,他連連看錶,說要趕着照顧兒子。月台不太擠擁,走上略為疏落的車卡,金鐘到海怡半島只需11分鐘,比巴士快至少半小時。交通便捷換來時間,然而區內租金上揚,茶餐廳結業、附近豪宅落成,舊日光景禁不住變異。宇輝愛觀察城市變化,五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鴨脷洲變形記」,記錄南方島嶼的二三事。
攝影:何潔泓

鴨脷洲有山有水,宇輝喜歡聽漁民的故事,他們隨水漂流,對生活和家有另一種概念。
以海為生的漁民。

​鴨脷洲有山有水 社區網絡支撐生活

7年前,宇輝因結婚搬進海怡,其間住過將軍澳,輾轉回到南區,才知道鴨脷洲的好。談起將軍澳的市鎮規劃,「一出地鐵就是天橋,商場接駁商場,行落路面就得翻過一條條大馬路和斜路,行得好辛苦。」搬離「無街之城」讓他更珍惜有山有水的鴨脷洲,放假到海邊散步、走上鴨脷洲大橋看風景,端午節帶孩子看龍舟。

南港島線通車之後,宇輝打算早上坐巴士,留點時間看書,晚上為了趕回家照顧兒子才乘地鐵。

宇輝倚在地鐵窗邊,看風景飛快掠過,皺皺眉道:「坐地鐵少了過程,搭巴士會慢慢望到山望到海,有遠離鬧市進入南區的感覺。地鐵看到的景物如閃影,快得打個盹就到了。」雖乘搭體驗不如巴士細緻,但難掩能夠快速回家的笑容。

搬進私人屋苑,宇輝起初並不習慣,「嚴密的看更、行出行入輸入密碼、樓下的連鎖食店,缺少公共生活,令人感到疏離。雖然面朝大海,但有種私有化的感覺。」但他努力發掘此區的好,「還好海怡尚有小舖,旁邊有鴨脷洲邨,行15分鐘就到大街、有時搭船到香港仔,豐富的社區網絡能支撐生活所需。」

他尤其喜歡鴨脷洲大街,走進百年糧油店「興泰儀」,隨意跟老闆談起明年的洪聖誕。老闆時常推車仔送油鹽米糖到各家。宇輝望着那面招牌,談起老闆對鴨脷洲有何感情,而不肯賣地予地產商,令轉變止於這個地段。在匆匆發展的香港,要留住一間載有鄰里感情的老店,是件奢侈的事。

百年歷史的「興泰儀」位於鴨脷洲大街,店舖旁是幢豪宅,老闆堅持不賣,發展止於該處地段。
香港仔避風塘滿有漁船,這家船上用品店佈滿各種漁具如繩索、鐵勾和鏈條。

見證老校拆卸 發現南區獨特歷史

宇輝每天都與兩位管理員在過萬讚好的專頁發佈消息,與網友互動。他回憶兩件難忘事,數年前曾在香港仔吃糖水,看到牆上掛了張六十年代末的照片,覺得熟口熟面,驚覺就是鴨脷洲:幾百艘漁船、艇屋停泊海邊、石排灣邨初落成、一個個還未開發的山頭。頓時感到滄海桑田,促使他搜集資料,四處聽老街坊談漁村變城市、部分漁民放棄原有生活,從海上走往陸地的故事。

2011年,他見證60年歷史的海面傳道會學校拆卸。那所漁民學校位於鴨脷洲橋下的小山,校舍後方有片叢林,自1994年開始停辦。港島南線來了,港鐵便封上圍板,至今宇輝仍清楚記得被砍掉的翠綠楹樹。失去整間學校和小山的視覺衝擊,讓他仍耿耿於懷。

一張六十年末的照片,幾百艘漁船停泊避風塘、香港仔船塢還在、石排灣邨初落成、一個個還未開發的山頭。
這部變形記,包括越來越多圍繞避風塘而建的豪宅落成,如「南灣」、「深灣9號」。

「鴨脷洲變形記」有兩個階段,開初發佈地區消息、照片、失物認領和新聞,去年經版主討論,覺得既然累積到一眾地區友關注,便相約網友走進地區,舉辦導賞團和禮物墟。

頭幾年,宇輝知道在網上討論政治不能聚合大多數人,他也不願一味謾罵,便少談尖銳議題,後來他覺得逃避很「膠」,便在上屆區議員選舉期間,鼓勵街坊訪問當區候選,強調公民參與,「覺得不應避開選舉,便放膽去寫政治性較強的帖子。」

他滑滑手機屏幕,帶點儍氣說:「有時見到其他地區專頁好多like and share,就會問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言談間,他總提到自己散漫,有次與街坊做完口述歷史,但沒能耐整理發佈。幸好,網上世界也有真實迴響,「近半年多了人在帖子tag朋友討論,傘運後兩年社會兩極,現在氣氛淡了點,是個時機平心靜氣討論時事。」

海面傳道會學校建於1952年,2011年因興建地鐵被拆卸。(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專頁漸有影響力 從網絡走進社區

五年前宇輝由網絡介入社區。從事社區發展工作,惟每月近半時間需要離港,為了不「離地」,便開設專頁,給自己一個理由翻查歷史、跟街坊聊天。受到「西環變幻時」群組與卡夫卡的《變形記》啟發,遂取名「鴨脷洲變形記」。

專頁誕生時,宇輝形容簡介寫得「激進」,大意為「居民生活不能再被政棍把持」!當年民主黨「利東孖寶」羅健熙和區諾軒分享專頁,又相約見面,宇輝吃吃地笑,「其實不是說他們啦。只是對區議會有刻版印象,覺得很多區議員混飯吃。後來覺得與其鬧人,不如找方法介入。」

鴨脷洲大街位於利東站出口,未通車前已有茶餐廳抵不住貴租結業,該區附近亦多了地產舖。

望與其他組織聯動 不會逆來順受

有見沙中線、西港島線皆為地區帶來變化,宇輝知道列車駛入鴨脷洲,變形記將再度進化。他數數手指,說南區有好多專頁,如「南區萬事屋」、「南區人南區事」、「起動南區」,和一班反對大量取消巴士路線的堅實「巴膠」,「若我們能合作訂立目標,辦地區報或各種活動,相信會為社區帶來切實改變。」來年,他希望花多點時間走進社區。

談起近年變化,他道:「都是老掉牙的轉變,幾間茶餐廳結業、避風塘建了幾幢超級豪宅、街上多了地產舖。隨地鐵通車,變化更是難以預料。」鴨脷洲變形記就像一件武器,在變幻莫測的年代,讓人無時無刻連結互動。

一年之終,專頁如是說:「一轉眼地鐵啟用,今天的鴨脷洲已不是當年的鴨脷洲,我城亦然。社會格局、發展大潮好像勢不可擋,但我們不會逆來順受。變就變硬,我們反正無法走也不會走,就讓我們參與進去,將這裏變成自己喜歡的地方。」

鴨脷洲橋底的步道寬闊,人們喜歡散步與遠望對岸的風景。
鴨脷洲洪聖廟為法定古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神明庇佑海邊造船、捕魚及海運的村民。
大大小小的船隻在避風塘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