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港豬】元朗豬農頑抗官商60載 自創本地黑毛豬品牌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港人愛吃豬,但本地豬卻愈來愈少。內地每天供港活豬4000隻,本地豬卻只有200多隻。1980年代,香港有近4000個豬場,年產量達80萬隻。政府2006年付錢讓豬農自願退還飼養活豬牌照,豬場自此剩下43個,一年出產不到十萬隻豬,同時不再發牌,等於豬牌只減不加。
本地豬農不易做。內地競爭、地產商搶地起樓、政府不支援,豬農只得孤軍作戰。沒那麼好打的豬農,早已退場;留下的,卻遇強愈強。養豬57年的尹偉明是其中一個。
他養了大半生豬,一切始於父親從街邊買回家的兩隻小豬,慢慢變成具3000豬隻的豬場,是香港最大規模的豬場之一。當年養豬為「搵食」,今日成了半個富商,卻半秒不敢停下來,只為不斷改善豬的品質。
攝影:陳嘉元

豬農當自強,尹偉明創立「英明農場」,寓意「英勇抗逆境,明天會更好」。

因為讀書,所以養豬

尹偉明創立「英明農場」,寓意「英勇抗逆境,明天會更好」。農場9萬多呎,內有2850頭豬。這一切由兩隻豬仔開始。

五歲時,賣粥的父親在元朗街邊買了兩隻豬仔回來。1960年代養家豬很普遍,人睡床上,豬睡床下。小農民一般只養三、兩頭母豬,由趕豬郎帶着豬公挨家挨戶「播種」,母豬不斷生育,將豬寶寶賣出去,便可幫補生計。那年代的小朋友,讀書之餘也要幫忙餵豬、準備飼料、洗豬。

兩隻豬仔,改善了尹英明一生。

尹偉明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兒時生活,尹偉明用一個「窮」字形容。「我一生人,只有一年半沒有養豬。」六七暴動那年,讀小五的他才11歲,見家裏交不起學費、買不起書簿,暗地裏跟大哥由新界「出城」到大角咀做童工。送外賣可以到處跑,還去看人暴動,「小偉明」不曉危險,倒覺新鮮。其他兄弟姊妹小學畢業後便出去打工,唯他一個對書有興趣。父親知道他自己儲錢半工讀,着他回來,供他上學。留在家中的他順理成章在課餘時間幫父親養豬。

中五畢業後,父親已養到十多隻母豬,跟鄰居比算是了不起。尹偉明說,賣粥沒賺多少錢,倒是廚餘可用作飼料化算。尹偉明的姑媽替商人打工,她眼見尹偉明一家貧窮,固借老闆荒地讓他們做農場,地主一蚊也沒收過。父親索性專注養豬。

問他養豬最大要訣,他卻說:「別有不良嗜好。」好像有點不着邊際,這是因為那些年頭人人都賭錢,他父親賺到的錢,卻繼續投資在豬身上,再擴展豬舍、再養多幾頭豬。養豬很實在,多養,便多繁殖,不像股票或期貨隨時一鋪清袋。每隻豬一次可生12至14隻小豬,一隻豬一生可生十多次。1984年,他們的豬隻數目達到200隻,遂向豬欄借貸,在元朗崇山新村以十元一呎買下一萬呎的農地。

尹偉明於1989年創立英明農場,豬場由當年的1萬呎擴展至現時的9萬呎。

為養豬與父反目 自己豬場自己起

為了改善生活,尹偉明着力想如何革新養豬方式。父親一直認為豬應吃菜吸收纖維,兒子認為要多吃豆粉粟米吸收熱量才會多長肉。父親傳統,兒子求變,兩父子分道揚鑣。89年,位於祟山新村的英明農場誕生。他一個人在農場,自己用泥、鐵皮搭建豬舍。                       

因缺乏資金,尹偉明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日子久了便練就百般武藝。現代人建房子須花錢聘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內室設計師,他卻一人擔當多角。最初買地回來,荒地上全是樹林,沒有機械的他只能用鋸逐棵樹鋸斷。因為沒錢,初期豬舍僅由水泥、鐵皮組成,逐塊鐵皮用人手蓋上。

這台升降機由尹偉明設計。

他念工業中學,數學及機械科知識讓他能設計出只有上落兩掣、無門的簡單升降機,又建水管似的食物輸送帶,從混料器運送飼料到不同豬房,省掉人手。如此,員工便多了時間幫母豬接生,照顧剛出生的豬嬰,防止牠們被豬媽媽壓死、幫牠們學吸奶頭。近年,尹偉明自己畫設計圖,與工人合力造了一台巨型機器,負責推麵包碎予豬隻食用。

每賺到一點錢,尹偉明都用來添置更多設備改善豬場。他將豬欄升高,加置隔網,排泄物便會自然流到網下,保持豬欄清潔。其他豬場交牌後,他買下水簾,幫豬舍降溫及抽走室內空氣:「養豬最緊要是令到豬舒適,要身同感受,如果我們舒適,豬隻也會舒適。」又從美國購來上等的豬精來混種。

他將豬欄升高,加置隔網,排泄物便會自然流到網下,保持豬欄清潔。

政策朝令夕改 豬農難適應

養豬可算是厭惡性行業,身體及衣服都會染上豬屎味,尹偉明登廣告請人,卻長期沒人應徵,應徵了又做不長。最後聘用內地來的非法勞工,卻仍長期擔驚受怕。

最難的是,政策朝令夕改,豬農每次皆要花時間金錢適應。政府1987年引進禽畜廢物管制計劃,1994年作出修訂,藉發牌管制養豬業的廢物排放。很多沒錢添置排污設置的小型豬場,就此被淘汰。

豬農唯有自己研究及找人興建排污池。尹偉明曾找來專人建池,付了8萬5千元,結果工程一直拖,最後工程師傅卻失蹤。類似事件在豬農間並不罕見,或只可怪豬農本性單純,不諳生意人爾虞我詐。後來尹偉明借貸,分期付了160萬,包括政府資助的十多萬,才建成合標準的排污池。

豬場加入水簾,可幫助降溫5-7度。

尹偉明的幸運:有地才可掌握的命運

創業難,守業更難。農業易受天災及疫症影響,過去尹偉明的豬曾染上口蹄病,死上近兩成豬,後遺症須花一整年才能回復元氣。

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豬病可以醫,有地,便有空間重新來過。尹偉明說,自己之所以願意在豬場投放那麼多心血,全因豬場是自己地方。相反,租地的豬農天天面對終有一日被收地、被逼遷、被加租的風險,因為土地不由自己掌握,而不敢投資改進豬場:「這麼多年來,很多豬場被逼遷,但沒有一個成功搬遷過。」說到最後,有地與否原來對一個香港豬農的成敗最重要。

豬場外設農場,由員工耕作,蔬果都可即採即煮。
尹偉明與五個豬農於2014年引入台灣成長、原籍西班牙的黑毛豬,希望幫港豬建立品牌。

引入黑毛豬  教大眾認清本土「港豬」

日子有功,尹偉明漸漸從昔日的窮小子,成為揸Benz住洋樓的商人。每次投資,都是一次賭博。為了進步,他不惜一擲千金。2014年8月,香港禽畜業聯會主席譚國柱跟5個豬農合作,引進台灣黑毛豬,尹偉明成為第一批飼養黑毛豬的豬農,投資過百萬,由92隻黑豬養起。黑豬比白豬飼養時期多一個月,每胎又少2至4個豬寶寶,成本較高,加上市場反應難料。但他認同譚國柱的信念,認為要建立港豬品牌,便要讓港人易於識辨港豬。因為不少豬肉檔自稱賣本地豬,但其實豬隻由內地飼養、香港屠宰,中、港豬難辨,他們便想到讓人從豬隻顏色分辨。去年11月,尹偉明更參一腳入零售業,在元朗開設自己第一間黑毛豬門市。管農場、開門市,他一星期工作七天,試過工作太累,把車停在一邊休息,結果卻睡着。至今,大大細細黑毛豬數量已佔豬場四成,成績算很可觀。

黑毛豬跟白豬一起混養。

養豬3000,回頭看最開心的時刻,是看到自己一手一腳建成的豬舍及機器:「完成時看到製成品,便覺滿足。」有天還在讀小三的兒子說:「我將來要做第三代豬農!」原來兒子為父親而自豪,尹偉明瞇眼開懷地笑了。

【豬農唔易做】香港豬場4000個變43個 政府逼走港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