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耳電視】免費手語頻道錄製土炮節目 聾人主持:我哋一樣做到

撰文:何潔泓
出版:更新:

據2013年統計署數字,全港有15萬5千名聽障者。但本地電視節目大部分都沒有手語翻譯,就算有,畫面只佔細小的角落。你可能會問,看字幕不就行了嗎?其實聾人多看圖像,對文字敏感度較低,情節一旦緊湊,他們看完字幕便顧不及畫面;語調急促的話,字幕很快又跳到下一句,加上聽不到音效,就更難掌握內容。為彌補主流媒體不足,黑朱和Step創辦首個免費手語電視台「龍耳電視」,錄製生活節目,拉近聾人與健聽社會的差距。

聾人團體自組拍攝電視節目,推動聾人接收更全面的資訊。(資料圖片/何潔泓攝)
有些詞語有不同的手語打法,主持會在拍攝前先商討細節,找出較為準確的動作。(何潔泓攝)

聾人難以接收社會資訊 拍片提供生活資訊

「其實我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聽障人士』,這個名字總是在提醒我們有障礙,直接叫聾人就好。」黑朱皺皺眉頭地打手語。她以前從事排版工作,後來獲懲教署聘用擔任文員,然而一直被列在後備名單,過了4年才獲正式上班通知。黑朱認為自己擅於文職、能以文字溝通、更懂讀唇語,求職時屢遇阻礙源於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歧視,是故最後選擇到「龍耳」中心任職手語導師,努力挑戰現存的限制,她表示:「香港的手語配套十分落後。健全者可以理解到的事物,我們怎會做不到?」

今年2月,聾人李先生未獲醫院安排手語翻譯,最終被送到青山醫院7天,引發社會對手語支援不足的的關注。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數年前,黑朱見網上騙案風氣盛行,朋友擔心不懂應對,更不知在哪可以看到相關資訊,她便上網綜合資料,以手機拍片,打手語解釋如何防止騙案,網友反應熱烈,推動她繼續土炮拍攝,宣傳實用資訊如聾人乘車優惠、求職注意貼士等。2015年,手語電視意念獲「社創基金」資助10萬元,促成「龍耳電視」,定時錄製節目,接觸近萬名聾人觀眾,打破目前聾人難以接收資訊的局面。

「龍耳電視」監製陳文康曾在主流電視台任職,他指英國、台灣和韓國的電視台都有照顧到聾人需要,部分製作隊伍更有聾人參與。眼見香港主流媒體情況十分落後,只有少量節目提供翻譯,於是渴望打破當中的隔膜,「手語電視台在香港是很新的概念,我們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希望行到一條屬於聾人的路」。

陳文康從前任職主流電視台,他坦言,準備聾人節目要花上雙倍時間。(何潔泓攝)
每星期,監製會找出四五條精選新聞,再錄製手語時事節目。(何潔泓攝)

自創「彈牙」新手語 助聾人融入社區

「龍耳電視」節目輕鬆生動,包括求職資訊、飲食節目、電影推薦和介紹社區小店等。為營造氣氛,彌補節目欠缺音效,主持人表情誇張、不時加入搞笑情節。Step指出,錄製節目時曾面對不少困難,例如遇上不同手語也能表達的詞語,主持人會事先開會,商討最準確和常用的動作。她又指,有些字詞不在手語系統之列,例如飲食節目曾介紹「彈牙」的魚蛋,手語沒有「彈牙」一意,她們便自行創作,把手指放在唇邊,作出牙齒張合的動作,配上滿足的表情,同時多加形容魚蛋的味道,以補足聾人對食物口感的想像。

為推動聾人融入社區,製作人員亦會做足資料搜集,介紹願意花時間與聾人溝通的餐廳,讓他們放下憂慮,多光顧不同店舖,接觸健全社會。至於時事節目,監製會每週精選四五宗新聞,例如家長特別關心的學童狀況、食物安全、交通加價及通車和政府各大調查報告等。

今週,監製選了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改稱為BCA(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的新聞,只見他從旁打了兩枝燈,調好鏡頭,黑朱深呼吸一下,氣定神閒打起手語來,錄製讓聾人感到被照顧與體諒的節目。

2015年,「龍耳電視」獲「社創基金」支助10萬元起動資金,照片中的手語為「拍攝」之意。(何潔泓攝)

「龍耳電視」為社創基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資助的44個項目之一。基金資助以社會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項目,透過他們提出的創新意念、產品及服務回應社會需要,紓緩社會孤立問題。其他資助項目包括宣揚綠色生活的「錄惜超級市場」、「拾易紙長」以及推動社區經濟的「共廚家作」等。

主持在節目「本土品味」中介紹懷舊士多,希望聾人多走進社區。(網上截圖)
主持介紹社企餐廳,他們表情誇張豐富,以彌補缺少音效的不足。(網上截圖)

龍耳電視:http://www.silence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