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不過夜? 旅遊模式轉變:從「爆買」到「深度遊」體驗

撰文:浸大《新報人》
出版:更新:

今年元旦凌晨大批內地旅客在除夕倒數煙花匯演過後,凌晨趕返內地,結果因交通及關口配套不足,而演變成一場風波。事件揭示近年愈來愈多內地旅客不過夜,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採訪刊物《新報人》就此作出探討,發現數據顯示的情况卻並非如此,根據旅發局數字,2023年通關後不過夜與過夜旅客之間的差距卻收窄至接近五比五,反映過往以不過夜為主的內地旅客比例沒有增加,但內地旅客消費力明顯下降。

有旅遊界人士指出,內地旅客開始追求以文化體驗為主的「深度遊」;有學者認為旅遊模式轉變反而有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現在香港對遊客的吸引力在於懷舊,很多旅客都因喜愛香港的歌曲或電影而到訪,但這些具香港文化特色的地方愈來愈少,政府要反思自身的價值,盡可能活化及保育旅客希望看到的東西,「而不是逐步找一些條例、政策搬走它們。」

本文獲《新報人》授權轉載

《內地客旅遊模式轉變:從「爆買」到「深度遊」體驗》

資料來源:旅發局 (劉昉晴製圖;《新報人》圖片)

今年元旦,大批即日來回的內地旅客在煙花匯演過後凌晨趕返內地,由於本港僅有皇崗口岸和港珠澳大橋通宵運作,導致不少旅客濟留香港。事件引起社會討論內地客旅遊模式的轉變,更有說法指近年愈來愈多內地旅客不過夜,然而數據顯示的情况卻並非如此。

根據旅發局數字,疫情前2018年全年的內地旅客入境人次超過5,000萭,而復常後2023年全年內地旅客入境人次卻只有不足3,000萬,相差接近一半。不過夜旅客一直佔內地旅客總數約六成,然而,2023年通關後不過夜與過夜旅客之間的差距卻收窄至接近五比五,反映過往以不過夜為主的內地旅客比例沒有增加,反而進一步下降。

然而數據顯示,內地旅客消費力明顯下降,傳統購物景點風光不再,更有旅客一天消費不過百的情況出現。2023年全年內地不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只有1,383元,對比疫情前2018年全年的2,410元,大幅下降約43%;購物佔總消費金額的比例亦由2018年的89%,下降至2023年的78%,反映內地不過夜旅客消費水平大不如前。

有旅遊界人士指出,香港旅遊業前景仍正面,雖然內地旅客難見昔日「爆買」現象,但他們開始追求以文化體驗為主的「深度遊」;有專家認為,旅遊模式轉變反而有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為文化景點地區帶來收益。

資料來源:旅發局 (劉昉晴製圖;《新報人》圖片)

旅遊模式轉為深度遊   旅客稱一天消費不過百

疫情復常後,內地遊客不再傾向瘋狂購物,而是開始享受香港獨特的文化氣息。來自廣州的旅客馮海娜首次訪港,她說此行主要目的是想散心,來港前已在小紅書上尋找旅遊攻略;她說不打算「大出血」購物,一天的消費額甚至不過百。馮海娜表示自己鍾愛港產片,抵港後便動身前往油麻地警署和女人街,走過這些地方時能讓她想起劇中片段;由於香港酒店價格偏貴,因此她選擇在親戚家中留宿。

馮海娜稱讚香港交通方便,較適合短途旅行;她又認為本港一站式景點足夠,旅客能在短時間內打卡更多特色景點。

線上購物興起 削弱訪港購物優勢

另一位來自深圳的旅客陳小姐曾多次訪港,一直都是即日來回。她說以前來港會花費上萬元購買化妝品及手袋,但現在則以「窮遊」或citywalk為主。陳小姐認為,消費模式轉變是因為消費降級,而且現在香港購買名牌貨性價比不高,「像Dior這種的價格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吸引力,然後過來一趟又很麻煩。」

同樣來自深圳的旅客湯小姐年初二帶著父母來港觀賞煙花,她表示因跨境交通方便,活動結束後便會返深圳。湯小姐過往亦曾來港幾次,認為傳統的旅遊景點對她已無吸引力。作為建築業設計者的她鍾愛來港參觀本地建築及藝術展覽,如M+和土瓜灣牛棚藝術村。

有危便有機 旅遊模式轉變毋須太悲觀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梁堯忠認為,內地旅客消費下降,其背後轉變的原因在於內地經濟受疫情影響,再加上內地遊客在疫情時已建立網購習慣,因此來港旅遊時會減少購買非必需品。

湯小姐則表示,內地網購平台如天貓國際等,貨品價格較便宜,也有正品保證,因此不需要特意來港購物。此外,她也認為目前內地經濟大環境不佳,影響旅客的消費意欲。

「他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去看景點,特別是文化或背後的故事。」梁堯忠表示,當旅客消費預算減少時,他們更願意花時間去打卡景點,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梁堯忠又指出,經濟環境導致消費力大降,會令旅客更傾向選擇到深圳或大灣區等住宿較便宜的地方留夜。

梁堯忠又指,業界對內地遊客的消費期望很高,轉變難免會打擊他們的期望值,但梁堯忠認為,如果業界能夠及早察覺問題,便能在旅遊業轉型上作相應的改變,例如開放更多深度遊路線,令遊客更願意花時間留港參觀景點。他表示,旅遊模式轉變有利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若過分著重在銷售奢侈品方面的話,「很容易被其他地方取代。」

業界建議政府加強文化保育   推動特色文化景點

梁堯忠認為,政府過往舉辦的活動如「你好香港」、「夜繽紛」等,主要針對本地消費者而非內地旅客;雖然活動能鼓勵本地居民夜間出行消費,為香港創造一個熱鬧氛圍,卻未能直接觸及目標旅客群體。

另外,梁堯忠認為,現在香港對遊客的吸引力在於懷舊,很多旅客都因喜愛香港的歌曲或電影而到訪,反映香港最大的價值在於以往的電影文化和藝術發展。但這些具香港文化特色的地方愈來愈少,梁堯忠提醒政府,要反思自身的價值,盡可能活化及保育旅客希望看到的東西,「而不是逐步找一些條例、政策搬走它們。」

「政府的市場觸覺一定不及我們業界、商界及客人轉變得快。」崔定邦表示,政府的角色是協調和倡導者,在計劃吸引內地旅客來港的措施時,只需提供一些硬件和旅遊基建,例如足夠的文化場地,已經足夠為商界打造良好的經營空間,具體的旅遊產品創新和營銷,則應交由商界主導。

崔定邦又指,現在旅客出行經驗增加,能夠自設行程路線,不用依靠他人,政府和業界因此較難掌握其行程。崔建議政府可以更積極用內地社交媒體「介紹一些另類的,或者是我們想推廣的路線」,而非再宣傳網上已有的景點。

旅客馮海娜則建議政府可以利用內地人常用的社交媒體如抖音、小紅書或微博,去宣傳香港的特色文化景點。

記者:劉昉晴、馮藹怡

編輯:伍思平

指導老師: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