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半在職青年從事全職工作 做兼職只有一個原因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社會常有論調把Z世代青年(1995-2009年出生)標籤為「自由懶散」、「躺平」、「缺少責任感」、「過度注重工作生活平衡」。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青年理想工作和就業模式》研究報告,發現逾85%的受訪在職青年仍然選擇全職工作,而少量從事兼職或自僱工作的青年,主因則是為了「賺取更多收入」和「彈性安排時間」。

「畢業即失業」已成為困擾當代年輕人的重要問題。(主辦方提供)

歷經修例風波、新冠疫情、中美博弈等衝擊,香港陷入經濟衰退,不少企業因而精簡架構,減少工作尤其中上層崗位,無疑令年輕一代少了晉升機會。全世界範圍內,青年失業率普遍高於社會總體失業率。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今年2至4月的臨時統計數據,15-29歲及20-29歲的青年失業率分別達到7.4%及5.9%,高於3%的平均失業率。

MWYO青年辦公室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進行《青年理想工作和就業模式》調查,發現逾85%在職青年選擇全職工作。而青年從事兼職或自僱工作的主要原因當中,只有2.7%為了「平衡工作與生活」,但有46.7%是「賺取更多收入」和34.7%是「彈性安排時間」。因經濟誘因從事非全職的青年,有六成人的收入在入息中位數(2萬元)以下。

研究又發現,從事的行業和修讀的學科是影響青年是否投身全職工作的重要因素。例如製造運輸、金融、科技等具有穩定晉升階梯,而且工作模式為「多勞多得」,從事有關行業的青年當中,有超過九成都有全職工作;而就讀藝術、媒體,或醫療護理學科等工作前景不明朗的青年,分別有27.8%、34.5%、41.7%是兼職或自顧人士。除此之外,有部分青年之所以從事非全職工作,是為進修或累積經驗,作為日後參與全職工作的跳板。

《青年理想工作和就業模式》助理研究員游沛翀表示,部分青年的全職工作收入,甚至不如多份兼職所得,但選擇後者就需面臨工作不穩定、福利不全面、培訓和晉升機會不足。研究又指,對受訪青年而言,「快樂」作為理想工作條件的重要性與「金錢」不分伯仲,如今青年愈發重視工作與自身價值觀的契合、和諧的工作氛圍以及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如何實踐理想工作?有近三成青年認為「努力工作」能獲得理想工作。多數高學歷青年則認同「進修或培訓」及「轉公司」都可達到,而低學歷青年則大多只選擇後者。游沛翀分析:首先,青年選擇全職進修或會耽誤工作,而且日後從事的工作更大可能需要經驗而非學歷,相較之下進修不會帶來太大優勢;其次,學歷較低青年資源也較欠缺,對進修課程資訊掌握較少;此外,現時工作可能欠缺培訓機會,青年未有現實需要思考有關問題。

MWYO就此提出四點建議:提高「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金額予有利個人職涯的碩士課程;成立創意文化產業的「斜槓青年人才庫」;建立一站式平台收發職專課程分數表和認證有關數據;政府資助社經背景較弱的青年進修職專課程。

最後一項建議特別針對那些於社會科學、工商管理、人文科學等較專業性較低的領域獲得專上學位,或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青年,鼓勵他們參與職業培訓課程,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不過,根據2018年香港青年協會的一項《文憑試考生升學意見調查》結果,六成七的受訪學生認為職專課程是較為次要的選擇。

近年本港政府大力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如《施政報告2023》提到:政府未來將推動建立應用科技大學,提升職業專才地位;成立香港資訊科技學院,提供行業、職業培訓。職專教育相較大學課程更具專業和技術性,着重培養實踐能力。但若社會未能扭轉對職專教育的偏見,學生寧願選擇冷門人文社科的專上課程,畢業後也不會將其視為進修路徑。